(

)

写花
咏物
杜鹃花
情感
惜花
春天
写景
赞美

译文

经历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如今已是一片紫红,杜鹃鸟的啼声充满了苦楚,令人难以忍受。
啼声似乎在教春天稍作停留。然而风雨交加,空寂的山中只有海棠的魂魄在招引。
这一幕仿佛是当年蜀宫中的女子,她们的数量众多,猩猩血染红了她们的赭罗巾。
毕竟谁才是花开的主宰呢?记住,大多数的花最终都属于那些珍爱它们的人。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定风波·其六》。它以杜鹃花为题材,通过对春天景象和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感慨,以及对花开花落无常命运的思考。首句“百紫千红过了春”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的画面,但紧接着“杜鹃声苦不堪闻”则引入了哀伤的元素,杜鹃鸟的啼叫象征着春天的消逝。接下来,“却解啼教春小住”暗示杜鹃试图留住春天,然而“风雨”和“空山”又增添了凄凉气氛,海棠花仿佛也被唤起,仿佛有魂魄在风雨中飘荡。“一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运用了蜀宫典故,将杜鹃花比作昔日蜀宫中的女子,她们的美丽和悲剧命运与杜鹃花相映成趣,猩猩鲜血染红的巾帕象征着她们的哀愁。这几句寓言性很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最后,“毕竟花开谁作主”揭示了词人对世间万物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感慨,而“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则是词人发出的呼吁,希望人们能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花朵最终还是属于懂得欣赏它们的人。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杜鹃花为载体,借景抒情,寓言深刻,展现了辛弃疾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辛弃疾

762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