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郎
归
·
耒
阳
道
中
山
前
灯
火
欲
黄
昏
,
山
头
来
去
云
。
鹧
鸪
声
里
数
家
村
,
潇
湘
逢
故
人
。
挥
羽
扇
,
整
纶
巾
,
少
年
鞍
马
尘
。
如
今
憔
悴
赋
招
魂
,
儒
冠
多
误
身
。
写景抒情
怀古情感
写山
思乡情感
忧民情感
译文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感伤的乡村画面。"山前灯火欲黄昏",以傍晚时分山脚下的点点灯火,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静谧的氛围。"山头来去云"则暗示了时光流转,增添了些许飘渺与变化。"鹧鸪声里数家村",鹧鸪的啼鸣声穿插在村庄之间,显得孤独而富有乡愁。"潇湘逢故人",词人在此意外地遇见了旧友,这无疑为画面带来一丝惊喜和温暖。然而,接下来的"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通过描绘自己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驰骋疆场的形象,与如今的"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形成鲜明对比。词人感叹岁月流逝,曾经的豪情壮志已成过往,如今的自己满面沧桑,只能借《招魂》这样的作品抒发内心感慨,表达了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景起,以情结,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词人从少年到老年的转变,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沉反思。辛弃疾的词作一贯豪放激昂,此篇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
762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晚行舍后
宋·陆游
略彴东边一径深,杖藜行饭当登临。稷山并海出遥碧,禹穴生云成暮阴。残岁自兴游子感,少年谁解老人心。归来灯火参差夜,倦倚胡床续短吟。
秋思二首(其二)
宋·陆游
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广陵杂咏(其二)
清·吴山
一榻残书兼旅思,半窗镫火与疏钟。静看六代江南志,坐尽维扬夜雨浓。
秋思
唐·周贺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馀业在,杳隔洞庭波。
长安逢故人
唐·吴融
岁暮长安客,相逢酒一杯。眼前闲事静,心里故山来。池影含新草,林芳动早梅。如何不归去,霜鬓共风埃。
洪都和胡副郎赴召二首(其一)
明·夏良胜
脚根不避路,到处便为家。醉过十年梦,风抟一望沙。闲情诗入画,生意草方芽。长者须投辖,清清一味茶。
次韵伯氏谢安石塘莲花酒
宋·黄庭坚
花蕊芙蕖拍酒醇,浮蛆相乱菊英新。寒光欲涨红螺面,烂醉从歌白鹭巾。行乐衔杯常有意,过门问字久无人。王孙欲遣双壶到,如入醉乡三月春。
湖口守风作(其二十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首路争鸿雁,深秋家未还。西江掩桂楫,南塞阻梅关。宝剑空多气,香醪不上颜。裁诗颂风伯,咫尺是庐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