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
守
王
汝
绩
新
学
诗
以
美
之
先
生
为
郡
冠
诸
公
,
兴
学
由
来
有
古
风
。
青
史
无
劳
称
卫
飒
,
黄
堂
今
复
见
文
翁
。
化
行
古
水
弦
歌
内
,
道
在
金
台
俎
豆
中
。
老
我
河
汾
遗
教
远
,
相
思
应
与
此
心
同
。
赞美
抒情
写景抒情
历史咏史
亲情
友情歌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绛守王汝绩在任期间大力兴办学校之举,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情怀。诗人薛瑄以“先生为郡冠诸公”开篇,高度赞扬了王汝绩作为地方长官的卓越才能与贡献。接着,“兴学由来有古风”,指出兴办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传统美德。“青史无劳称卫飒,黄堂今复见文翁。”这里运用典故,将王汝绩与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卫飒、文翁相提并论,强调其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卫飒和文翁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他们通过兴办学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化行古水弦歌内,道在金台俎豆中。”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王汝绩在教育上的成就,通过“化行”、“弦歌”、“道在”等词语,展现了他不仅在物质上兴办学校,更在精神层面上传播了知识与道德,使教育成为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最后,“老我河汾遗教远,相思应与此心同。”表达了诗人对王汝绩教育理念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深远影响的感慨。这句话意味着,尽管时间流逝,王汝绩的教育思想仍然能够跨越时空,影响着后来的人们,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道德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汝绩兴学事迹的赞美,不仅颂扬了其个人的杰出贡献,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期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猜您喜欢
双寿为莱阳王侍御赋
明·黄衷
扶桑曈曈转迟日,莱阳先见长生国。神禾垂颖动千年,颗粒还堪驻颜色。三槐几叶高堂在,最是清门盛车盖。蓬山遥挹数烟青,瑶海环看净如带。寿翁白胡照地光,阿毋齐年鬓未苍。晴华芳苑鹿.....
诞第二孙再用韵(其一)
明·严嵩
又传熊梦符新兆,更藉犀钱续旧欢。身事总知堪付子,老年因叹未休官。棠留锦水祥源远,桃熟丹丘福果完。为谢少陵歌抱送,新诗都下尽传看。
送肖鹤陈邑侯五首(其三)
明·欧阳建
圭江南下水粼粼,荡涤冈州十载尘。墉隼自潜安用武,釜鱼翻活肯忘恩。霾云飞去山头露,皓月照来天骨真。千古循良应有传,翁乡之后更何人。
美少年继作
唐·唐五代小说中神仙鬼怪诗
乘鸾跨凤下昆崙,正值三星影入门。银烛高低攒宝帐,彩笺交互劝瑶尊。药灵许向人间说,《易》妙期于象外论。休忆当年陪孟德,绕梁争看酒杯翻。
徐光岳至(其二)
明·庄昶
江门千古地,来往有南川。夫我何为者,相过亦此贤。水花无别趣,庭草有真传。活水亭前月,能留共老年。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唐·高适
华馆曙沈沈,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更得芝兰地,兼营枳棘林。向风扃戟户,当署近棠阴。勿改安卑节,聊闲理剧心。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浣溪沙
宋·刘金坛
标致清高不染尘。星冠云氅此霞裙。门掩斜阳无一事,抚瑶琴。虚馆幽花偏惹恨,小窗闲月最消魂。此际最教还俗去。谢天尊。
同邓博罗登鸡鸣山时汝德司成同登
明·邹元标
鸡鸣楼阁倚层霄,我辈同登未寂寥。曾向罗浮专五岭,今从白下忆诸朝。钟山云气当窗袅,册府莺声傍柳娇。不禁乡思春烂漫,紫荆花下听鸣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