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书院读书
物象描述
时间无明
感情含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中的书院景象,充满了深沉与静谧之感。首句“雨久藏书蠹”,以“雨久”点明了时间的漫长,以及雨水对环境的影响,暗示着书院在长时间的雨水侵袭下,书籍可能已遭虫蛀。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暗含了对知识保存不易的感慨。次句“风高老屋斜”,通过“风高”和“老屋斜”两个意象,展现了书院在风雨中的摇摇欲坠之态,既有物理上的倾斜,也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后两句“邻居尽金碧,一一梵王家”,将视角转向周围的环境,对比鲜明。与书院形成对比的是其四周的“金碧辉煌”,仿佛是富丽堂皇的梵王之家。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书院的简朴与宁静,也引发了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思考,以及对知识与财富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书院在风雨中的孤寂与坚韧,以及与周围繁华世界的对比,蕴含了对知识价值、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赵抃

735首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