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抒情
寄赠送别
翁赞歌
赞颂酒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的《用蓬莱法酿酒成以四壶寄越州程给事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通过诗筒传递情感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畅饮、共赏诗酒之乐的期待。首句“一日湖头两信通”,描绘了一日之间,诗人与友人在湖边通过书信相互问候的情景,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与频繁的交流。次句“往来惟只递诗筒”,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沟通的方式,即通过传递装有诗作的容器——诗筒,来表达彼此的心意和情感。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既增添了诗趣,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默契与雅致。后两句“何时得把金罍倒,观取诗翁作醉翁”,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相聚、共享美酒佳肴、吟诗作乐的美好时光的向往。这里的“金罍”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象征着高雅的饮酒场景。诗人希望有一天能与友人一同举杯畅饮,享受诗酒之乐,仿佛成为真正的“醉翁”,沉浸于诗歌与美酒带来的愉悦之中。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美好聚会的憧憬,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赵抃

735首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