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怀古
抒情
秋天
仙境
人老
力图安逸
知足随缘
西湖

译文

七十岁随遇而安,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就像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字)并不讨厌杭州一样。
青山依旧未隐入远方,就像那跨越千里的风景,再次回到这里已是数次秋去秋来。
月宫的仙人留下了桂子的痕迹,海门的神物助长了潮头之势。
我自感年老无能为力,只能静坐镇守,为民众服务,直到休憩之时。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的《武林即事寄前人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杭州的深厚情感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慨。首句“七十随缘岂有由”,表达了诗人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年届七十,一切皆随命运安排,没有刻意追求。接着“乐天曾不厌杭州”一句,流露出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之情,即使生活平淡,也不感到厌倦。“青山未隐如千里,白首重来又九秋。”这两句描绘了青山环绕、四季更迭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山水的深深眷恋。青山仿佛永远存在,无论何时归来,都能见到那熟悉的景色。“月窟仙人遗桂子,海门神物助潮头。”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月窟仙人遗落的桂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海门的神物助力潮头,寓意着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这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最后,“自惭老守无心力,坐镇吾民静即休。”诗人自谦自己年老力衰,但依然坚守职责,为百姓安宁尽心尽力。这体现了诗人虽年老但仍不忘责任与奉献的精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杭州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赵抃

735首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猜您喜欢

游麻姑观
宋·周紫芝
清秋禾黍罢,南亩幽事少。凌晨有佳兴,振策事轻矫。微踪蹑飞猱,雄眺高木杪。上有仙子祠,栋宇颇倾挠。腾虚想云軿,遗像空鸟爪。黄冠三四辈,生意良草草。更欲问丹炉,云山遂穷讨。道.....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送王廷用
元·张伯淳
满城风雨怕催租,赖有诸贤素望孚。农色载颁新号令,毗陵犹颂旧规模。江山入眼马蹄疾,南北关情雁影孤。客里不堪斟别酒,梦随流水到西湖。
访羽人不值
明·王恭
仙坛花落正纷纷,洞入丹丘半白云。童子开门不相识,言师西去访茅君。
题陈王墓
明·林弼
将军山下陈王墓,落日西风秋草繁。断甓千年馀手泽,丰碑十丈满苔痕。山河不改英雄老,天地难穷忠孝存。酹罢椒浆成伫立,一声去鹤月黄昏。
《西湖杂感》二十首(其二)
明末清初·钱谦益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潘隆宇六十有一
明·张萱
南极星高甲子周,西湖松菊正宜秋。青毡寒照鬓边雪,绿玉閒携杖上鸠。曾说骑驴寻洛邑,不须跨鹤问扬州。一尊三祝惭浦柳,能否相从汗漫游。
和郑斋同年落叶诗(其十一)
清·周绍昌
閒庭露湿候虫鸣,世态炎凉话不平。别院扫妆簪白柰,新宫高宴锡朱樱。群儿掇拾争矜贵,息壤丁宁订誓盟。桑下本无三宿恋,壶中仙历自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