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
亡
诗
六
首
(
其
五
)
崇
丘
瞻
彼
崇
丘
,
其
林
蔼
蔼
。
植
物
斯
高
,
动
类
斯
大
。
周
风
既
洽
,
王
猷
允
泰
。
漫
漫
方
舆
,
回
回
洪
覆
。
何
类
不
繁
,
何
生
不
茂
。
物
极
其
性
,
人
永
其
寿
。
恢
恢
大
圆
,
茫
茫
九
壤
。
资
生
仰
化
,
于
何
不
养
。
人
无
道
夭
,
物
极
则
长
。
写景
山水
抒情
哲理
赞颂
译文
瞻望那崇高的山丘,它的林木茂密繁盛。高处的植物特别多,动物也特别大。
周朝的文风已经渗透广泛,王者的美德充分展现。广大的疆域,回环覆盖,都充满了繁荣和富饶。
没有什么种类不繁盛,没有什么生命不茂盛。万物都展现出其本性,人类也长久地享受着生命的滋养。
广阔的天地,无边无际,人们依赖自然来生存和成长,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养育。
人不因没有道德而短命,万物都会因极度的生长而变得更加茁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崇丘之景,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瞻彼崇丘,其林蔼蔼”,以崇高的山丘和茂密的树林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植物斯高,动类斯大”两句,通过对比高大的植物与庞大的动物,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旺盛。“周风既洽,王猷允泰”表达了和谐与繁荣的景象,暗示了良好的治理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漫漫方舆,回回洪覆”则以广阔无垠的大地和浩瀚的宇宙为背景,强调了自然界的宏大与深邃。“何类不繁,何生不茂”进一步赞美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和生机勃勃。“物极其性,人永其寿”则从物我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认为万物皆遵循其本性生长,人类也应顺应自然,追求长寿。“恢恢大圆,茫茫九壤”描绘了宇宙的广阔与深邃,以及自然界的无限可能。“资生仰化,于何不养”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认为自然界是生命之源,无所不养。“人无道夭,物极则长”最后以哲理性的思考结束,指出人类不应违背自然法则,否则将导致生命的衰败,万物达到极致后自然会重新生长。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崇丘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生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束皙
6首
西晋学者、文学家。博学多闻,性沉退,不慕荣利。曾作玄居释,张华见而奇之。后王戎召皙为掾,转佐著作郎。复迁尚书郎。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卒时,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有集七卷,(《隋书经籍志》、《唐书志》作五卷)传于世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