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怀古
抒发情感
英雄
记事抒情
讴歌技艺

译文

神州大地变迁,水德盛行,故而将鼎从山东移走。
断裂的霓裳夫人之剑,残存的烟雾缭绕在郭隗的宫殿中。
留下烈士的后代,他的身影混迹于市井儿童之中。
改变服饰后,内心更加痛苦;但知音之人自然会理解。
即使沉沦,仍保留着技艺;慷慨激昂的本质还是英雄。
壮志未酬,悲伤来得太迟;被束缚的灵魂在困境中挣扎。
一声吟唱,表达了对辽海之怨;再次奏响蓟丘之风。
不再有如荆轲般的义士相助,哀叹六国已成空。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顾炎武所作的《拟唐人五言八韵(其二)高渐离击筑》,通过“神州移水德,故鼎去山东”两句开篇,描绘了历史变迁的宏大背景,暗示着时代更迭与权力转移的主题。接下来,“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两句,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同时暗含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身留烈士后,迹混市儿中”两句,对比强烈,表达了对忠诚与世俗的矛盾态度,以及对英雄末路的同情。接着,“改服心弥苦,知音耳自通”两句,揭示了英雄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理解自己价值的人的渴望。“沈沦馀技艺,忼慨本英雄”两句,强调了高渐离作为音乐家的身份,以及他内心的慷慨豪情,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失英雄本色。随后,“壮节悲迟晚,羁魂迫固穷”两句,表达了对英雄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悲哀,以及对困顿生活的无奈。最后,“一吟辽海怨,再奏蓟丘风”两句,通过音乐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辽远海疆的忧思和对蓟丘(古代燕国所在地)的怀念,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情感。“不复荆卿和,哀哉六国空”两句,则以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达了对英雄无处施展抱负的哀叹,以及对六国统一后的空虚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以及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个人际遇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顾炎武

407首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