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诗
二
首
(
其
二
)
复
蜟
生
枯
株
,
脱
壳
为
玄
蝉
。
本
与
槁
壤
俱
,
一
朝
凭
化
迁
。
吐
纳
月
露
中
,
栉
沐
风
雨
前
。
微
形
窃
伏
匿
,
何
意
声
日
宣
。
螳
螂
枉
见
扑
,
禀
质
非
甘
鲜
。
咏物
动物
情感
自然
秋天的景物
蝉
寓意哲理
译文
枯木上再次出现蜟虫,它们脱去外壳变成了玄蝉。
原本与枯枝败叶一同存在,却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
在月露中呼吸,在风雨之前梳理沐浴。
它们身形微小,隐藏起来,却不知何时开始发出响亮的声音。
螳螂会错误地想要捕捉它们,但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为了甘甜的鲜食而存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以及它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诗人以蝉为喻,表达了对生命变化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首句“复蜟生枯株,脱壳为玄蝉”,描述了蝉从幼虫(蜟)在枯树上孵化,经过脱壳蜕变成为黑色的成虫(玄蝉)。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蝉的生命历程生动地展现出来。接着,“本与槁壤俱,一朝凭化迁”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蝉的生命旅程。蝉原本与干燥的土壤相伴,但在某一刻,通过自然的变化,完成了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这不仅体现了生命的奇迹,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吐纳月露中,栉沐风雨前”描绘了成虫蝉的生活环境。它们在月光下呼吸,沐浴在雨露之中,过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蝉的生存状态,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微形窃伏匿,何意声日宣”则揭示了蝉在自然中的生存策略。尽管身形微小,容易隐藏,但它们却能通过鸣叫宣示存在,吸引伴侣或警告天敌。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生物适应环境、利用自身特点求生存的智慧。最后,“螳螂枉见扑,禀质非甘鲜”以螳螂扑蝉的典故,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的行为。这里的“禀质非甘鲜”,意味着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表面的诱惑,而在于内在的本质和长远的意义。整首诗通过对蝉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生态平衡,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反思人生和社会现象。
猜您喜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清涟寺观鱼叠旧作韵
清·爱新觉罗·弘历
烟轻春雨后,暇值万几馀。载礼金光佛,因观青色鱼。生机盎翰墨,乐意映襟裾。怪底参军羡,还劳开士如。新题看㡧画,旧句读碑书。谩设重来约,犹今视昔欤。
六言
宋·陈起
破窗有子书鸦,杜门无客尝茶。春事应怜幽独,隔墙飞过杨花。
望江南/忆江南
宋·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村中闲步
唐·刘得仁
闲共野人临野水,新秋高树挂清晖。不知尘里无穷事,白鸟双飞入翠微。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
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其三)
明·成鹫
境静人閒性所宜,住来遑问此何时。江山烟雨归名邈,今古晴阴互转移。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无情也解通消息,荔子先红向北枝。
鸠巢醝台乳白雏二驯扰可玩作瑞鸠歌
明·黄衷
闽中醝台昼如水,台畔荔丛光薿薿。七子巢昏雨脚斜,两片天山雪花起。耿耿西沦太白精,寒林弄日试春鸣。素鸾且莫妒颜色,舂锄琐细鱼梁横。江南书客弁伊骐,晨风吹鬓数茎丝。临淮孝子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