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秋色
夕阳
海边
垂钓
渔隐
季节转换
怀古抒情

译文

在江边的城池里,有谁在夜晚吹起了笛子,寒冷的空气中飘落着梅花,天亮时却找不到它的踪迹。
仙峤(可能是指山名或地名)苍茫辽阔,隔着海面十分清净。人烟稀少,与秋天的景色相连。
哪里来的征帆(可能是指远行的船只)在天边归去,夕阳下的枫树旁有鸟儿微微飞过。
江边的石头上也有垂钓的人,他们甘愿在沧浪中老去,过着平民的生活。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梅城小景》描绘了一幅夜晚江城笛声悠扬、梅花凋零的冬日画面。首句“江城何人夜吹笛”以疑问起笔,引发读者对吹笛人的想象,夜晚的寂静被笛声打破,透出一丝凄清。次句“寒落梅花晓无迹”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寒冷,清晨起来,梅花已不见踪影,暗示着时光流转,美景易逝。第三句“仙峤苍茫隔海清”将视线转向远方,海上的仙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感。第四句“人烟寂历连秋色”则描绘了江城周边的静谧,人烟稀疏,秋意浓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何处征帆天际归,夕阳枫树鸟边微”描绘了远处的景象,一叶孤舟在夕阳下归来,枫树与飞翔的鸟儿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为诗歌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温暖。最后,“矶头亦有垂纶者,甘向沧浪老布衣”以渔翁的形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这样的江城小景中,也有如渔翁般淡泊名利的人,享受着宁静的垂钓生活。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城冬夜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出一种淡泊而深沉的意境。

王恭

1328首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