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高
子
登
赴
试
倚
马
高
槐
下
,
行
歌
夕
更
繁
。
夏
云
连
楚
甸
,
秋
月
满
梁
园
。
题
柱
名
千
里
,
登
台
策
万
言
。
云
鸿
天
路
永
,
今
日
看
飞
翻
。
送别
写景
抒情
励志
咏物
云鸿
译文
我倚靠着高高的槐树,在夜晚唱着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
夏日的云彩连接着楚地的大片土地,秋天的月亮照亮了梁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想通过写文章题名在柱上,传播千里,也在登高望远的舞台上陈述我的策略和意见。
我的志向像云中的大雁一样高远,永远向着天空飞翔,今天我将开始我的追求和奋斗。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景明为送别朋友高子参加科举考试而作,表达了对高子的鼓励与祝愿。首句“倚马高槐下”描绘了高子在槐树下准备出发的情景,显示出他的才情和即将启程的紧张感。接着,“行歌夕更繁”写出了夜晚送别的热烈与频繁,歌声回荡,渲染出离别的氛围。“夏云连楚甸,秋月满梁园”两句通过季节转换,寓言高子此去的旅程遥远,前路漫漫,但希望如秋天的明月般照耀他前行。"题柱名千里"暗指高子志向远大,期待他能在科举中一鸣惊人,留下千里的名声。“登台策万言”则赞美他的文思敏捷,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最后两句“云鸿天路永,今日看飞翻”以云雁比喻高子,祝愿他在科举之路上如同翱翔的鸿雁,跨越漫长的道路,最终实现飞跃,取得成功。整首诗情感真挚,寄寓深意,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