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
望
之
二
首
(
其
二
)
日
落
荒
山
畔
,
孤
城
更
可
伤
。
生
涯
仍
寂
寞
,
世
事
转
仓
皇
。
百
口
同
饥
馑
,
千
村
尽
虎
狼
。
知
君
怜
老
父
,
南
望
白
云
长
。
写景抒情
秋景
人生感悟
感慨世事
生活艰难
老父亲情
译文
日落时分,荒山之畔显得格外凄凉,那座孤城更让人觉得悲伤。
一生之中仍然感到寂寞,世事的变化却是如此仓促匆忙。
许多人家都遭受了饥荒的困苦,千村万落之间尽是凶狠的虎狼。
我知道你怜悯这位老父,他南望白云,思念之情悠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动荡的边塞景象。"日落荒山畔",寥寥几字勾勒出夕阳西下时分,山野的荒芜和寂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孤城更可伤",孤城的孤独与破败,进一步加重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战乱中城市凋敝的哀叹。"生涯仍寂寞,世事转仓皇",诗人感慨个人生活的孤寂与世事的动荡不安,揭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惶恐。"百口同饥馑,千村尽虎狼",生动展现了饥荒和战乱带来的严重后果,百姓生活困苦,如同虎狼当道,人间烟火气荡然无存。最后两句"知君怜老父,南望白云长",诗人以老父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远方的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南望白云长"的意象,寄寓了无尽的愁绪和期待。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和民生的疾苦,传达了作者对战乱时代的深深忧虑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