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殿
写景
山水
夏天
避暑
雷雨
白石寺
庙宇
蹑芙蓉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明朝文人何景明在夏日游历城西山景的经历。首句"城西山峻火云峰",以"火云峰"形容山势陡峭且云雾缭绕,犹如烈火燃烧的景象,展现了山势的雄峻和气候的炎热。"丹梯无路蹑芙蓉"进一步描绘了山路险峻,仿佛红色的梯子难以攀登,暗示了诗人攀爬过程中的艰辛。第二句"白石寺前堪避暑",诗人找到了一处清凉之地——白石寺,寺前的环境应该是清幽凉爽,适合避暑。这句体现了诗人对清凉环境的向往和寺庙的宁静之美。最后一句"昨朝雷拔殿坛松"则通过雷电的力量,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威力,以及寺庙中可能遭受的破坏,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山景的酷热与寺庙的清凉对比,以及自然力量的展现,表达了诗人对清凉避暑的渴望和对生活变迁的深沉思考。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