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绿
西
穿
鸿
山水记游
抒情
四季
抒情怀古
景物写生

译文

我读先公的诗,深知包山的美景。
思念了二十年,今天终于有了游玩的兴致。
嘉平月初的吉日,船从胥口进发。
乘着长风行百里,水波光色平静如镜。
傍晚投宿在消夏湾,村中居民单一,只此一家别无他姓。
严谨的大门让我入内,主人十分恭敬。
第二天游览石公山,林木山峦最为明丽清净。
归舟停泊在龙渚,奇特的怪石如列阵般排列。
三夜枕山而眠,风雨之声让人愉悦聆听。
宴饮整日,乐此不疲,即使生病也不在意。
中午烟雾散开,饭后整理行装准备上路。
寒梅破腊吐露花苞,寒香引诱着打柴的小路。
林屋路转更加幽深,仿佛是仙境与凡尘的隔绝。
探奇而行如学蛇爬行,哪里还顾得泥泞的路。
见到蝙蝠红如朱砂,仙人绿如云鬓。
仿佛是梦中遇见,逢人说起成为话题。
夕阳西下照在岩石上,弯道穿过茂密的树荫。
此时枇杷正开花,古寺传出了清磬之音。
秉烛记录这美好的游览,即使写很多也不能写尽。
所叹的是被重湖所限,桅杆托起身躯与命运相连。
来去都冲在洪涛之中,下次相会怎能定下时间。
先公曾两次游览此处,遗留下来的诗篇是此次游玩的实证。
小子我追寻旧时的踪迹,按照地图寻找神骏之处。
听闻之人或许怀疑,但来到此地便能真实地相信,这是洪荒时代未开辟之前就已存在的灵异之地。
一经开采花石,就难以禁绝这种采凿。
山人说那里是云根所在之地,说那是朱勔遗留下来的剩余之处。
艮岳如今已成劫灰,但名山将永远留存。
我也是旅泊之人,长歌等如鸿的印记一般随处留痕。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韩是升的《包山纪游》描绘了作者对先人游历包山遗迹的探访与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二十年间对包山胜景的向往和最终实现游历的喜悦。他乘船顺风而行,欣赏波光如镜的江面,傍晚时分抵达消夏湾,感受到村庄的宁静与淳朴。次日游览石公山,林峦秀美,石阵奇特,他在山楼中住宿,聆听风雨声,享受着清晨与傍晚的壶觞之乐,流连忘返。诗人深入探索,仿佛穿越仙源,体验了超凡脱俗的意境。沿途的自然景色如梅苞初绽、石根云根、古寺清磬,都成为他记录胜迹的素材。然而,他也感叹于历史变迁,包山曾因艮岳之役遭受破坏,如今只剩遗迹,但仍保留着灵异之气。诗人以自己的游历为证,鼓励他人亲自探寻,以亲身经历验证传说的真实性。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旅途生活的热爱。通过文字,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包山风景的深深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猜您喜欢

谩兴四首(其二)
明·黄衷
南山有芳茅,拔之必连茹。茹也欣所托,芳茅终不语。拔茅夫何为,无乃葺其宇。宇广茅叶短,竟不蔽风雨。茅兮任弃捐,茹亦委沟水。亭亭数尺松,青青雪霜里。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
立德新居(其一)
唐·孟郊
立德何亭亭,西南耸高隅。阳崖泄春意,井圃留冬芜。胜引即纡道,幽行岂通衢。碧峰远相揖,清思谁言孤。寺秩虽贵家,浊醪良可哺。
和荅诗十首(其七)和松树
唐·白居易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此.....
幽居五首(其一)
明·金大舆
篱落豆花满,阶除苍藓多。微云翻早雁,轻雨滴寒莎。负手看青竹,牵衣爱绿萝。萧条扬子宅,独酌有长歌。
宿东鲁父居二首(其二)
宋·张耒
郡国何时极,羁愁触处生。望随天不尽,春共野兼平。烟树淮南阔,渔盐楚俗轻。飘零五年别,叹息鬓毛更。
登泰岳二首(其二)
明·尹台
夙忆名山北岸冠,天风海日振穹峦。金庭景倒三千界,玉栈云飞十八盘。九节自携青竹杖,三花谁扫碧霞坛。翛然下览众山小,矫首苍茫六合宽。
樟树镇五公寺
元·何中
久幽厌拘维,暂弛欣舒散。近关得禅扉,择步历苍藓。沈沈松阴重,滟滟水光远。残花起馀香,乳禽响新啭。虚廊清昼长,高僧坐谈简。学空素所昧,虑妄还自遣。移晷始知归,生烟满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