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时间
秋天
地点
南高峰
情感
思乡
赞颂

译文

第一句“诗中画作画中诗,三昧唐贤圣得知。”可以翻译为:在画作中蕴含着诗篇,诗篇又仿佛在画中呈现,这种深奥的境界,只有唐代贤明的诗人才能领悟到。
第二句“浑是湖山烟水气,南高峰下月斜时。”可以翻译为:眼前的景象宛如湖光山色和弥漫的水汽相交融,在南高峰的映衬下,斜月洒下光芒的时刻显得格外宁静美丽。

赏析

此诗《题仁先唐人诗意画册》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画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画中景致的深远与静谧。“诗中画作画中诗”,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诗歌与绘画巧妙结合,强调了艺术作品中诗与画相得益彰的关系。接下来,“三昧唐贤圣得知”一句,借用了佛教术语“三昧”,意指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专注状态,暗喻画家在创作时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仿佛唐代的圣贤也能够理解其深意。这种对古代艺术大师的致敬,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传承。“浑是湖山烟水气,南高峰下月斜时”,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画面中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与烟雾缭绕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南高峰作为背景,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地理上的层次感,而“月斜时”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画面中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整幅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哲思。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描述,不仅赞美了画作的艺术价值,还表达了对传统美学的敬仰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陈宝琛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烟水迷蒙的湖山之中,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秋浦歌十七首(其六)
唐·李白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