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
写景
送别
山水
咏物
僧人
禅意
饮食
抒情

译文

山路上花香四溢,我穿着纳衣(一种服饰)上山,看见一位和尚从南岳的深山中归来。
古老的殿堂中尘土飞扬,他打开寒冷的殿门;微风吹过他的房间,掩上了夕阳的门户。
他穿着棕色的雨鞋在苔藓滑的路上行走,炊烟升起,野外的饭菜香四溢,稻谷和梁米肥美。
禅修之后,他仍然转念诵着千声偈(一种佛教诗歌),这些诗歌常被视为对修行体验的表述。而总是有稀少的游人能够有幸得见。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朱升的《送僧归南岳寺》描绘了一幅山行僧归的画面。首句“山路花香上衲衣”,通过山路的花香和僧人的衲衣,展现出僧人行走在春日山路上的清新与宁静。接着,“云深南岳一僧归”点出南岳寺的深远与神秘,僧人的归去更显孤寂。颔联“尘生古像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扉”描绘了寺庙的古老与静谧,古像蒙尘,寒殿开启,晚风吹过空荡的闲房,门扉轻轻掩上,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颈联“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进一步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踏着雨后的湿滑棕鞋,炊烟袅袅升起,野外的饭菜虽简朴,但稻粱肥美,体现了僧人的清贫与满足。尾联“禅余犹转千声偈,总有游人得见稀”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敬仰,即使在禅定之余,僧人还会诵经转偈,这种修行境界让寻常游人难得一见,更显其精神世界的独特与深邃。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的生活场景,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僧人内心世界的展现,富有禅意,展现了作者对僧人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