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赵州道中
抒情
情感
心爱戴
情感
思念
主题
幸福百姓
记事

译文

翻译:常山的地方,首次看到了翠华旃(指皇家的仪仗,代表皇帝或高官),百姓们夹道而立,怀着深深的敬意仰望着。
翻译:皇帝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论是饥饿还是寒冷都能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皇家的车马与普通百姓共同经历了旅途的劳顿和困苦。
翻译:现在国家太平无事,我也更加希望每年的丰收能够如愿到来。
翻译:我深感愧疚于乡亲们深深的敬爱与信赖,这种情意是不需要用笔墨记载的。因为这是我做为臣子应尽的责任。

赏析

此诗描绘了皇帝巡行至常山的情景,展现了君民和谐、国家安定的景象。首句“常山初驻翠华旃”以“翠华旃”象征皇帝的仪仗,点明了地点与事件的核心。接着“老幼瞻依夹道填”,生动描绘了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体现了君民之间的亲近与和谐。“饥食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两句,通过百姓对皇帝的关怀与皇帝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展现了君民一体、共度患难的情谊。皇帝关心百姓的温饱,百姓则以诚挚之心迎接皇帝,这种互动充满了温情。“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切三时祝有年”表达了在国家安定的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四海无事象征着国家的和平稳定,人们期待着年年丰收,生活富足。最后,“惭愧闾阎心爱戴,侍臣勿用纪青编”表达了皇帝对于百姓爱戴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提醒随行的侍臣,不必记录这些平凡而真挚的情感,因为它们已经深深植根于人心,无需外在的记载来彰显。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君主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是清代宫廷诗作中的一篇佳作。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点绛唇(其二)
宋·吴文英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吴中丞席有感
明·葛昕
春风蔼蔼春日暄,肃将王命临梁园。梁园景物由来胜,开府至今康万姓。忆昔先公曾此署,余方舞象随朝暮。风尘荏苒几经年,秉节重游感慨素。主翁矫矫誇人龙,开阁满座意豪雄。三生不负盱.....
自龙隐岩泛舟至雉山
宋·章岘
晴溪几曲度澄湾,朝涉龙岩晚雉山。林叟野僧休笑我,平生所得是官闲。
峡山
宋·蒋之奇
昨从浈阳来,暮过峡山寺。适闻新昌寇,道路传者沸。余时不敢留,一苇翻然逝。虽经绝妙境,已负清幽意。捲帘坐船,船极目望苍翠。有如逢珍宝,不暇贮箧笥。又如过屠门,大嚼涎垂喙。每.....
破阵子(其二)
宋·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元旦有怀姚明府时略地海上(其一)
明·成鹫
竹里开门听早鸡,露华浓裛野棠低。美人为政容樗散,泽畔行吟信杖藜。彩鹢去时寒腊尽,白鸥宿处水云迷。分明记得重来约,净埽蓬蒿候马蹄。
平安驿
元·傅若金
孤灯夜宿平安驿,欲寄音书无使将。南雁数声秋雨里,却先行客过潇湘。
长至后十日蒋吾翮吾章叶孺韬仲含钱次倩阮维寿诸兄弟集石巢夜饮时孺韬方至自太平予亦将归广州矣
明·梁朝钟
钟离久客赋归与,瓜步青尊逼岁除。□癖人疑玄晏迹,黑髯君见穆陵书。清秋贝叶明萧寺,残腊雕虫到石渠。四顾神州谈去处,后时音问托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