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村
二
首
(
其
二
)
河
桥
迤
逦
接
旗
亭
,
八
月
霜
迟
草
色
青
。
黍
圃
豆
场
今
乐
土
,
黄
沙
白
骨
古
严
坰
。
看
馀
画
坐
何
曾
捲
,
兴
至
吟
鞭
辄
为
停
。
试
问
从
来
小
隐
客
,
几
人
不
负
草
堂
灵
。
田园
山水
秋景
悼亡
怀古
情感
自然景观
城市
中物事
译文
河边的桥蜿蜒曲折,连接着酒旗招展的亭子,八月时节,霜迟(即霜期晚)而草色依然青翠。
现在的黍圃豆场是人们欢乐的地方,而黄沙白骨的古战场则显得庄严肃穆。
看着剩余的画作,人们常常忘记了卷起(可能是指被画作吸引而忘记了其他事情),兴致来临时,甚至会因为吟咏而停下脚步。
试问那些经常隐居于乡野的隐士们,又有哪一位不曾在草堂里接受灵气的启示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与自然美景的感慨。首联“河桥迤逦接旗亭,八月霜迟草色青”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秋季河畔的景色,桥与亭相连,虽是深秋,但草色依然青翠,霜未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颔联“黍圃豆场今乐土,黄沙白骨古严坰”对比鲜明,前句描述了现今的田地丰收景象,一片乐土,后句则转述往昔战场的残酷,黄沙白骨,形成强烈的历史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战争的深刻思考。颈联“看馀画坐何曾捲,兴至吟鞭辄为停”写出了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即使是在休息时也不忘欣赏,甚至在创作灵感涌现时,也停下手中的事物去吟诗作画,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尾联“试问从来小隐客,几人不负草堂灵”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询问历来那些选择隐居山林的人,有多少能够真正领悟并珍惜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思和对心灵纯净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买砚碑(其一)
宋·赵孟坚
凤城凉雨新秋后,几处朱楼试管弦。有客贳金收古歙,短檠竟夕自摩研。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寄怀王震甫客蜀
明·陈荐夫
邛歊东望草离离,峡口春归未有期。怀古思乡两行泪,岂堪同在听猿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