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朝
日
侍
皇
太
后
游
宴
御
园
上
苑
韶
华
正
可
怜
,
琼
英
珠
蕊
羃
祥
烟
。
人
游
爱
日
春
方
永
,
物
被
和
风
色
转
妍
。
织
锦
丝
垂
亭
畔
柳
,
流
霞
杯
送
水
中
仙
。
欲
知
色
养
欢
无
限
,
只
在
慈
宁
辇
辂
边
。
写景
春天
抒情
母爱
赞颂
宫怨
地点
御园
译文
译文:上苑的春天景色真是令人怜爱,琼英玉粹的花蕊被吉祥的烟雾所笼罩。
译文:人们在这春日里游玩,因为春光的美好而喜爱它,万物被温和的风吹拂,色彩变得更加鲜艳。
译文:织锦般的丝绸垂挂在亭子边的柳树上,用流霞般的酒杯为水中的神仙送去美酒。
译文:想知晓慈宁安详的欢愉是无穷无尽的,那欢愉就在慈宁的辇辂(一种古代皇家的交通工具)旁边。
赏析
此诗描绘了皇家园林中花朝日的盛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皇家的奢华。首句“上苑韶华正可怜”,开篇即点明了时节的美好,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生机与美的世界。接着,“琼英珠蕊羃祥烟”一句,以“琼英”、“珠蕊”形容花朵之珍贵与美丽,而“羃祥烟”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祥和的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人游爱日春方永,物被和风色转妍”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春日里游玩的场景,以及万物在和煦春风中的变化,表现了春天的永恒与美好。接下来,“织锦丝垂亭畔柳,流霞杯送水中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亭旁垂柳比作织锦,将水中倒影的仙人比作流霞杯中的美酒,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了皇家园林的豪华与雅致。最后,“欲知色养欢无限,只在慈宁辇辂边”两句,表达了对皇家尊贵生活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欢乐与幸福的源泉在于慈宁辇辂,即皇家的象征与中心,体现了作者对皇家生活的向往与尊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花朝日皇家园林的美景与皇家生活的奢华,表达了对春天、自然和皇家尊贵生活的赞美之情。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抛球乐
宋·柳永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争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鹧鸪天(其二)葭萌驿作
宋·陆游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题东湖
宋·曾惇
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
过灵隐寺至石人岭有怀钝丁借秋阁礼九莲观音之约
清·朱枫
花飞欲尽奈何春,赖此扶筇自在身。涧水有香松粉落,寺门无路蕨拳新。深林数笋频留步,远壑寻源屡问人。回首借秋高阁上,隔年尚滞九莲因。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