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春耦斋
田园
祈丰收
写景
夏天

译文

春天,在相邻的肥沃土地上耕作,田地里的犁声是岁月的颂歌,是公家的劳作。
耕作的方式因时代而发展,我常常通过眼前的景象来祈求丰收。
今年的风调雨顺,使得夏日的黍禾长得茂盛。
五头牛耕作十五亩田地,通过这样的方式考验牧人的技巧,使牧业可以互通有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农耕的景象与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景。首句“春耦邻丰泽”,以“春耦”象征着春耕时节的伙伴互助,与“丰泽”相呼应,预示着雨水充足,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接着,“田犁岁演公”描述了农民们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场景,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规律。“代耕因展义,即目每祈丰”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农人通过代耕展现的义行以及他们对丰收的热切期盼。接下来,“旸雨今年若,黍禾夏日芃”则将希望寄托于今年的天气状况,期望能够如同往年一样,阳光充足,雨水适时,使得黍禾在夏日茁壮成长。最后,“五牛致十五,考牧可因通”可能是在讨论农业产出与劳动投入的关系,暗示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图景,也蕴含了对自然和谐共生、勤劳与丰收的向往与追求。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满江红·江村夏咏十首(其四)
清·陈维崧
碧浪初圆,凭水阁、脱巾独立。谁作伴、数竿篱竹,一瓯茗汁。似有声来茶硙转,断无人处村舂急。正日长、拨闷枕书眠,斜川集。槿花上,珠堪吸。豆花底,凉堪裛。看瀰茫一派,雨蓑烟笠。.....
题东湖
宋·曾惇
三年领客醉东湖,欲去犹携竹里厨。谁解挽留狂太守,风荷十顷翠相扶。
题海陵寓舍四首(其一)
宋·贺铸
藜藿荒庭微径通,支撑破屋古池东。暮凉百燕抵突雨,昼静一蝉饕餮风。隐几敢希南郭久,移文方诮北山空。森然槐柳相差地,它日低回忆个中。
暮秋由一面山之金州长甸铺作(其六)
清·多隆阿
闻鸡复命驾,早渡碧流河。再行三五里,村小枕山阿。桥横东西涧,场筑南北坡。老农呼岁歉,害稼暑雨多。适逢三叉路,未敢率尔过。停车子细问,周行亦不讹。在原碾白草,踰岭陟翠螺。牧.....
南园杂感与余淡心林衡者同赋
清·蒋玉章
故国芳园在,垂杨落日边。不知金谷变,还聚竹林贤。向秀闻孤管,嵇康废五弦。伤心歌舞散,花鸟若为怜。
雨后瀛台
清·爱新觉罗·弘历
朝暾散曙光,徂云在空宇。趯坡花木丛,太液鸢鱼聚。润含草味馨,涨益瀑声怒。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孑然成暂来,怆尔独延伫。景光迅与否,瞥眼半年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