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雨
(
其
二
)
山
侧
晚
雷
殷
,
为
霖
待
密
云
。
忽
倾
三
峡
水
,
迅
扫
半
天
氛
。
伫
望
经
春
破
,
徐
听
过
夜
分
。
宵
衣
非
宴
乐
,
差
以
慰
民
勤
。
写景
写雨
抒情
秋节
民生情感
译文
山中傍晚雷声隆隆,等待密集的乌云来带来连绵的雨。
突然之间,仿佛倾泻了三峡的水,雨水迅速扫过天际,带来一片清新。
长时间地等待与观望,经过春日漫长的等待终于破晓;静静地聆听,度过漫长的夜晚。
尽管不是为了宴会的欢乐而穿着官服在夜晚工作,但至少可以稍微安慰那些辛勤的民众。
赏析
这首《夜雨(其二)》是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雷雨的壮丽景象以及对雨水带来的春意和民生之需的感慨。首句“山侧晚雷殷”描绘了傍晚时分,山边响起沉闷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接着,“为霖待密云”则表达了期待这场雨能够带来充足的水分,滋润大地,如同甘霖一般。“忽倾三峡水,迅扫半天氛”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雨势之大,仿佛三峡之水倾泻而下,迅速地洗刷了天空中的云雾,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也暗示了雨水对于缓解旱情、滋养万物的重要性。“伫望经春破,徐听过夜分”则将视角转向了人们对于这场雨的期盼与等待。春天的干旱被这场雨打破,人们在夜晚静静地听着雨声,感受着雨水带来的宁静与希望。这里的“伫望”和“过夜分”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人们对雨水的深切期待和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最后,“宵衣非宴乐,差以慰民勤”点明了诗人对雨水的感激之情,并将其与百姓的辛勤劳作联系起来。在这场雨中,诗人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雨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丰收,更象征着精神上的慰藉与希望。整首诗通过对夜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