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政策改革
民情关怀
抒发情感
写景抒情
怀古追思
边塞
政治教育

译文

耗羡是从何时开始的,本来是随着赋税一起缴纳的。
剩余的部分因此而积多,成为官府的津贴。
但因滥用而导致不良之事发生,贪官随意搜刮。
皇考察觉了这些弊端,制定了一套解决措施。
下令把(这部分财物)上缴官府,以此来支持养廉均政策。
从督抚到佐贰等各级官员,按照等级进行分配。
如果有额外的贪求,那么就会受到惩罚。
用这些财物作为百姓的生计资助,免除赋税,但并不豁免其他规定。
想到甘肃的百姓,因灾害而幸存下来。
他们已经免除了正税,又何必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财物呢?
各位大臣的养廉之需,不如从国库中拨款。
让我这个遗民不再被追呼(指不再被征税),得以解脱。
上天会保佑我们,希望麦子丰收,禾苗茁壮成长。
之后的风调雨顺,希望粮仓充足,不再缺粮。
不是说恢复元气就足够了,还要避免百姓遭受痛苦和困苦。
秋收虽然还很遥远,但也不敢过于欢喜。

赏析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降旨宽免甘肃随赋耗羡并纪以句》。诗中描述了对甘肃地区耗羡(地方官员征收赋税时额外收取的费用)的减免政策,并以此来关怀和帮助受灾的百姓。诗的开篇“耗羡起何年”,提出耗羡这一制度的起源问题,接着“本是随赋纳”解释了耗羡是随赋税一起征收的。随后,“积馀因成多,为有司津贴”指出耗羡积累过多,成为官员的额外收入来源。接下来,“滥觞致不善,墨吏恣搜括”批评了这种制度可能导致的腐败现象。然后,“皇考悉其弊,无已行权法”表明皇帝了解到这一弊端后,采取了措施进行改革。“爰令输之官,养廉均弗阙”表示将耗羡收入归公,用于官员的日常开支,保证了官员的廉洁。之后,“督抚逮佐贰,等级以差发”说明了这一政策在不同级别的官员中实施的情况。接着,“其有额外求,是贪斯有罚”强调了对于贪污行为的处罚。最后,“言念甘省黎,灾馀幸存活”表达了对甘肃百姓的关心,以及减免耗羡对他们生活改善的意义。全诗通过叙述耗羡制度的起源、弊端及改革过程,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对腐败现象的坚决打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