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殿
写景抒情
咏物抒情
赞颂抒情
秋天怀古
赞美四琴

译文

补种梧桐时节的梧桐林非常茂盛,它们在风中常常发出远古般悠扬的声音。
不用多久的时间,那些生机勃勃的梧桐就变成了死灰般的枯枝,和那陶渊明所描绘的枯萎的草木一般。
等待它们(梧桐)被当作柴薪的时候,才认识到了它们的伟大之处,于是用雷声般的轰鸣来制作冰弦琴。
古时候有成连这样的故事,现在却没有了类似的例子。表达情感并不一定需要如云海般深邃。
棐几(一种古老的家具)摆在高处,使得殿阁里更显凉爽。南风中传来一曲音乐,它在我心中悠远而深长。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四琴诗》中的一首,主题围绕着补桐时节的古桐树,以及从这棵古桐树上制作的四把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首句“补桐时节桐森森”,描绘了补植桐树的季节,桐树茂密繁盛,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因风常作太古音”一句,通过风声与古桐树的共鸣,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古老的声音。“曾不数年邻死灰,当前枯菀同陶阴”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邻家的树木可能已经枯萎,而眼前的枯木与新生的草木在同一片阴凉下共存,寓意着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底俟为薪识伟物,雷霄裁作冰弦琴”则转向对桐木的利用,将它视为珍贵之物,期待它能被制成琴,象征着艺术与美的追求。这里“雷霄裁作冰弦琴”形象地描述了将桐木加工成琴的过程,如同在雷鸣般的天际中裁剪出冰凉的琴弦。“成连古有今则无,移情讵必云海深”两句,借用了古代音乐理论中的“移情”概念,即通过音乐传达情感,不必局限于遥远的云海深处。这里的“成连”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暗示了音乐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最后,“棐几高张殿阁凉,南风一曲渺予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高大的殿阁中,坐在棐几旁,吹着南风,弹奏一曲,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慰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过僧竹院
唐·周贺
一生爱竹自未有,每到此房归不能。高人留宿话禅后,寂寞雨堂空夜灯。
西江月(其二)
宋·晏几道
南苑垂鞭路冷,西楼把袂人稀。庭花犹有鬓边枝,且插残红自醉。画幕凉催燕去,香屏晓放云归。依前青枕梦回时,试问闲愁有几。
赠含珠
明·徐时进
银箭铜壶夜未央,薰风初入合欢床。怪来枕畔攲明月,自是君身有夜光。
重叠金(其八)
清末近现代初·樊增祥
翠桐疏雨抛珠泪。泪珠抛雨疏桐翠。愁黛远山秋。秋山远黛愁。影娥窥绿井。井绿窥娥影。红蕙晚庭中。中庭晚蕙红。
朱新仲自韶州寄灵寿杖并诗次韵答之
宋·汪藻
苔渍岚侵几百秋,诗仙寄我海南州。携来应自滇池国,得处还因博望侯。吹烛会寻延阁老,挂钱肯学饮家流。杖兮莫便为龙去,扶取衰翁老故丘。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一)
唐·杜甫
西汉亲王子,成都老客星。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忍断杯中物,秪看座右铭。不能随皂盖,自醉逐浮萍。
摸鱼儿·过天香楼,忆同崔格卿旧游,感而赋此
清·张惠言
镇三年、看花一度,人生几回朝暮。欢情容易愁中过,偏是愁人记取。花深处,是往日、分红瞥翠曾游路。旧时鸥鹭。若问我凄凉,酒徒一散,寂寞委黄土。百年事,休说重来非故,当时感慨何.....
唐·陆龟蒙
枕映疏容晚向欹,秋烟脉脉雨微微。逆风障燕寻常事,不学人前当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