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怀

鸿
写景
田园
抒情
忧民
季节变化
春愁夏盼
祈雨

译文

低田的麦子已经吐出穗头,高田的麦子才刚刚长出三寸高。
无论是高田还是低田都在等待雨水的滋润,人们心中因为盼望雨水而感到闷闷不乐。
这种闷闷不乐的情绪我常常有,今年更加彷徨不安。
水灾过后百姓饥饿,急需接济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
青黄不接时只有麦子可以依赖,但近日风势转大。
尘土飞扬,披开衣襟也感到无奈。
无奈之下只能自我责备,仔细回想比较过去的事情。
既盼望风停又害怕下雨,春末时仍感到忧愁。
春末转眼就到了立夏,几乎没有什么空闲时间。
既盼望雨水又害怕大风,对待秦国和越国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
虽然情感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对农民的叹息。
应当举行求雨的仪式,希望恩赐如洪水般的雨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直门外所见的农田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开篇“低麦已吐穗,高麦才三寸”形象地展现了不同高度的麦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高低胥待泽,望雨中心闷”,表达了对雨水的期盼与担忧,反映了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渴望。“闷望亦我常,今年益彷徨”则流露出作者面对农业生产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对当前困境的无奈。接下来“潦余民荐饥,亟资接青黄”描述了因连年干旱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急需新的收成来接济生活。“青黄惟此赖,迩日风转大”中,“青黄”指新旧作物交替的时节,是农民期待的希望之源。然而,“蓬蓬镇扬尘,披襟惄无奈”描绘了近期天气恶劣,尘土飞扬,让人心生忧愁。这种无奈之情在“无奈惟自尤,较量忆从头”中进一步深化,作者反思过去,对比当下,感叹命运多舛。最后,“盼风而惧雨,春暮犹然愁”、“春暮忽立夏,曾未十日暇”、“盼雨而惧风,秦越情殊乍”、“情殊殊实同,无非嗟我农”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尽管面对不同的自然现象,农民们面临的挑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期盼。“行当举常雩,沛恩希鸿濛”表达了作者对于举行祈雨仪式的期待,希望通过天降甘霖,缓解旱情,带来丰收。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