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处
暑
节
已
过
,
暑
气
尚
尔
盛
。
此
地
称
清
凉
,
郁
陶
势
偏
竞
。
宜
稼
固
云
佳
,
蒸
云
斯
为
病
。
洼
田
涨
甫
消
,
沟
涂
泥
犹
泞
。
对
时
祗
祝
晴
,
忧
民
吾
本
性
。
节气
写景
忧民抒情
译文
处暑节气已经过去,但暑气仍然很盛。
这里虽然被称为清凉之地,但郁郁葱葱的景象却显得竞争激烈。
适合种植庄稼自然是很好的,但持续的炎热和蒸腾的云气却成了问题。
低洼的田地积水尚未消退,沟渠和泥土仍然湿滑泥泞。
面对这样的天气,我只能祈求晴朗的天气,因为我的内心始终忧虑着人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处暑节气过后,暑气未消的时节景象。诗人身处之地虽名为清凉,但因气候湿热,使得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适宜农耕的天气条件与湿热的气候形成了对比,成为一种病态。农田刚刚消去积水,沟渠中仍满是泥泞。诗人面对这样的时节,只能祈求晴朗的天气,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处暑节已过,暑气尚尔盛”两句,诗人点明了时节背景,虽然处暑已至,但暑气并未完全消散,暗示了气候的异常。接着,“此地称清凉,郁陶势偏竞”两句,描述了此处虽名曰清凉,但湿热之气却异常旺盛,形成了一种不协调的氛围。接下来,“宜稼固云佳,蒸云斯为病”两句,将适宜农耕与湿热气候的矛盾进行了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洼田涨甫消,沟涂泥犹泞”两句,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展现了雨水带来的积水问题,以及积水消退后留下的泥泞状态,进一步强调了气候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对时祗祝晴,忧民吾本性”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恶劣气候时的忧虑之情,以及其作为统治者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特定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状况,通过对比和具体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影响的关注,以及其作为君主的忧国忧民情怀。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沁园春·十月晦日怀庆使院望太行山积雪
清·陈维崧
雪满太行,碧潋瑶翻,纷然沓来。正黄河欲吼,六花籍籍,青山乍老,一夜皑皑。素女淩空,眩师泼水,十万琼楼面面开。深林外,更狐踪半灭,兽窟全埋。万钟宁我加哉。且濡发狂歌乾百杯。.....
再用前韵(其一)
宋·曾惇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冬
唐·翁洮
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清。云凝止水鱼龙蛰,雪点遥峰草木荣。迥夜炉翻埃烬色,天河冰辗辘轳声。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山中冬至
宋·陈必复
读易烧香自闭门,懒于世故苦纷纷。晓来静处参生意,春到梅花有几分。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泊临清遇雪
明·谢迁
千林断飞鸟,万里寒云同。朔风吹霰雪,倏忽瀰长空。入夜犹未已,浙沥呜船蓬。侵晓起推牖,两岸如堆琼。秋来久不雨,煖气乖深冬。来牟阂生意,渴望怜村农。素心重忧国,所愿年时丰。如.....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