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兴
(
其
一
)
趁
艇
穿
桥
去
复
还
,
千
村
今
有
几
村
烟
!
雪
埋
橡
栗
朝
无
食
,
风
入
牛
衣
夜
不
眠
。
漂
母
未
知
亭
长
厌
,
野
人
莫
字
庾
公
贤
!
荆
州
御
史
同
为
客
,
独
许
张
融
寄
小
船
。
写景抒情
写山写水
抒情怀古
怀乡之思
情景
兼抒怀
译文
趁着船穿过桥去又回来,现在千村之中还有几村的炊烟。
橡子被雪埋住,早晨找不到吃的;风吹进牛衣里,牛儿夜不能眠。
漂母未必知道亭长已经厌弃了她,乡野之人也不认识庾公的贤能。
荆州的御史也是客居他乡,只有张融得到了寄送小船的特别许可。
赏析
这首《漫兴(其一)》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人物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首句“趁艇穿桥去复还”,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乘船穿梭于桥梁之间的情景,既表现了行动的自由与便捷,也暗示了生活的忙碌与周旋。接着,“千村今有几村烟”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乡村的寥落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现状的忧虑与感慨。“雪埋橡栗朝无食,风入牛衣夜不眠”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大雪覆盖橡栗,使得他们朝起时无粮可食;夜晚寒风侵袭,连牛衣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温暖,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物质匮乏的困境,更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漂母未知亭长厌,野人莫字庾公贤”两句,运用典故,借古喻今。漂母是古代救助落难之人的人,而亭长则是地方上的小官吏。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那些能够理解并帮助他们的善良之人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阶层差异和人际关系复杂性的反思。最后,“荆州御史同为客,独许张融寄小船”两句,将视角转向官场,通过荆州御史与张融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友情与公正的向往。张融作为一位文学家,被御史所赏识,寄予小船,象征着在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功利的友谊与尊重。整体而言,《漫兴(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社会现实的矛盾以及人性中的温情与公正,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钱澄之
507首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