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公
房
跻
阁
攀
岩
入
化
城
,
薜
萝
高
卧
寄
閒
情
。
孤
窗
上
月
分
灯
影
,
乱
叶
随
风
杂
磬
声
。
麋
鹿
自
知
谐
野
性
,
簪
圭
何
用
绊
虚
名
。
真
僧
出
世
心
无
事
,
戒
得
冰
壶
彻
底
清
。
写景
抒情
咏物
秋节
真僧出世
怀古
写山
情感
赞颂
山田
译文
攀岩登上高高的楼阁,进入了神秘的化城,身边缠绕着薜萝(一种植物),悠闲地寄居于此。
在孤窗前,月光将灯影分割开来,而乱叶随风摇曳,与磬声交织在一起。
麋鹿自然知道与野性相协调的生活方式,而那些簪圭(古代的一种头饰)又何必束缚那虚假的名声呢?
真正的僧人心中无所挂碍地出世,戒律如冰壶般透彻清净。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林鸿的《毕公房》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首句“跻阁攀岩入化城”展现了诗人登高涉险,仿佛进入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世界,暗示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接下来,“薜萝高卧寄閒情”借薜荔和萝藤的形象,寓言自己在简朴自然中过着闲适的生活,流露出淡泊名利的心境。“孤窗上月分灯影,乱叶随风杂磬声”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的孤独窗前,月光与灯光交织,落叶与禅钟声相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禅意生活。“麋鹿自知谐野性,簪圭何用绊虚名”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虚名的不屑,认为麋鹿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更符合他的本性,而那些象征地位的簪圭并不能束缚他。最后,“真僧出世心无事,戒得冰壶彻底清”以“真僧”自比,强调自己如同出世的高僧,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纷扰,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怀,寓言深刻,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林鸿
554首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