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中
即
事
少
年
书
剑
愧
蹉
跎
,
旧
业
空
山
掩
碧
萝
。
看
竹
暂
忘
尘
外
事
,
逢
人
多
向
雪
中
过
。
乞
归
故
国
青
霄
远
,
卧
病
閒
门
白
发
多
。
别
去
若
寻
林
处
士
,
后
时
相
望
一
高
歌
。
写景抒情
山中写景
怀旧思乡
记事抒情
隐逸山林
病中自况
译文
我年轻时虽有豪情壮志和学问却空空如也,最终让学业空度于空旷无人的山中,旁边只见到绿色的薜萝(一种植物)。
看着竹子暂时忘记了尘世中的事情,与他人相遇时也常常在雪中度过。
请求回到故乡却因为距离天边般遥远而难以实现,因病而闲居时发现白发已生了许多。
如果别离后想要寻找林处士这样的人,期待将来能够相遇并一同高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山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少年书剑愧蹉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轻时未能有所作为的遗憾,以“书剑”象征读书和武艺,暗含对过去时光的追悔。接着,“旧业空山掩碧萝”一句,通过描述山中旧业被碧萝掩盖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看竹暂忘尘外事,逢人多向雪中过”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趣。他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与竹为伴,享受片刻宁静;在雪地中与人相遇,或许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乞归故国青霄远,卧病闲门白发多”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年华老去的感慨。他渴望回到遥远的故国,但身体的疾病和岁月的痕迹让他感到无奈与悲哀。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最后,“别去若寻林处士,后时相望一高歌”两句,诗人设想如果再次离开,希望能像古代隐士林处士一样,寻找一处静谧之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未来的某一天,与之相望,高歌一曲,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的告别。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林鸿
554首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