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夜
漫
书
银
河
影
落
画
楼
西
,
兴
入
高
秋
万
象
低
。
湖
海
胸
襟
空
浩
浩
,
乾
坤
风
景
自
凄
凄
。
谁
家
蟋
蟀
催
机
杼
,
野
寺
钟
铃
乱
鼓
鼙
。
满
地
月
明
人
未
寝
,
木
犀
花
外
有
乌
啼
。
写景
秋景
抒情
夜景
银河
画楼
译文
第一句“银河影落画楼西,兴入高秋万象低。”翻译为:在画楼的西边,天空的银河映照在地上,秋天万物肃穆,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壮美的秋景之中。
第二句“湖海胸襟空浩浩,乾坤风景自凄凄。”翻译为:我的胸怀如同广阔的湖海一般空旷无垠,而天地间的风景也自然显得凄美而苍凉。
第三句“谁家蟋蟀催机杼,野寺钟铃乱鼓鼙。”翻译为:不知是哪家传来的蟋蟀声催促着织布机的运作,还有那荒野中的寺庙,钟声和鼓声交织成一片。
第四句“满地月明人未寝,木犀花外有乌啼。”翻译为:月光洒满大地,但人却无法入睡,而在木犀花丛之外,还有乌鸦的啼叫声。
赏析
这首《秋夜漫书》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静谧而略带凉意的画面。首句“银河影落画楼西”以银河的倒影映照在画楼之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兴入高秋万象低”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深秋时节,万物似乎都低垂着头,与天空中的银河形成对比,展现出一种深沉而辽阔的景象。“湖海胸襟空浩浩,乾坤风景自凄凄。”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诗人以“湖海胸襟”自比,暗示自己胸怀广阔,面对自然界的变迁,内心虽有波澜,却也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然而,“乾坤风景自凄凄”则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接下来,“谁家蟋蟀催机杼,野寺钟铃乱鼓鼙。”这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生动的场景。蟋蟀的鸣叫和寺庙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秋夜之声,既有生活的节奏感,又带有几分禅意的宁静。这里的“催机杼”不仅指出了季节更替对农事的影响,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意味。最后,“满地月明人未寝,木犀花外有乌啼。”这两句以月光洒满大地,人们尚未入睡,以及远处木犀花旁的乌鸦啼叫,勾勒出一幅深夜的静谧画面。月光下的世界显得格外宁静,而乌鸦的啼叫声则为这份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着夜晚的深沉与不可预知。整体而言,《秋夜漫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以及在深秋之夜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情感深度。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出真州(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溯舟,鬼神未觉走何州。明朝遣间应无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
南北朝·鲍照
漏分不能卧,酌酒乱繁忧。惠气凭夜清,素景缘隙流。鸣鹤时一闻,千里绝无俦。伫立为谁久,寂寞空自愁。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