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
桥
口
号
折
柳
分
襟
赠
灞
桥
,
昔
年
此
地
惯
魂
销
。
吟
来
风
雪
诗
千
首
,
磨
尽
轮
蹄
路
一
条
。
碧
水
杨
波
平
雁
齿
,
红
阑
架
板
折
蜂
腰
。
输
他
驴
背
行
来
稳
,
不
解
离
怀
破
寂
寥
。
离别
送别
写景
怀古
抒情
咏物
柳树
地点
灞桥
译文
在灞桥折下柳条送别,这里曾多次让我心神激荡。
吟咏出风雪中的千首诗,磨尽了车轮滚过的路一条。
碧绿的江面上,波纹如杨树的花絮翻涌;岸边,红色的栏杆搭建在平直的桥上,曲折如蜂腰。
我骑在驴背上感觉稳稳当当,而心里却难以解脱孤独寂寞的困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灞桥折柳送别的情景,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诗人以“折柳”这一传统意象开篇,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含了古人折柳寄情、表达离别之情的文化习俗。接着,“昔年此地惯魂销”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于过往相聚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在此地分别时内心的哀伤。“吟来风雪诗千首,磨尽轮蹄路一条”,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和才华。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下,诗人创作了无数的诗歌,而为了这些创作,他可能已经无数次地往返于这条道路,以至于轮蹄都磨出了痕迹。这既是对诗人勤奋创作的赞美,也是对过往时光中艰辛与快乐并存的回忆。“碧水杨波平雁齿,红阑架板折蜂腰”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碧绿的水面映照着杨柳轻摆的倒影,仿佛是雁群掠过留下的痕迹;红色的栏杆与架板,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折蜂腰”则可能是对架板因岁月而弯曲的生动描绘,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和时间的流逝感。最后,“输他驴背行来稳,不解离怀破寂寥”表达了诗人对驴背行来的羡慕,认为那是一种相对稳定且能暂时忘却离愁的方式。然而,驴背虽稳,却无法真正理解或缓解离别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深刻地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