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迁
莺
·
端
午
,
用
吴
子
和
韵
流
莺
声
歇
。
又
小
麦
送
秋
,
脆
圆
迎
节
。
彩
剪
罗
睺
,
绫
黏
猛
虎
,
都
与
钗
符
差
列
。
笑
唤
谢
家
儿
女
,
绣
带
香
囊
亲
结
。
动
翠
袖
,
看
白
团
扇
底
,
清
风
徐
发
。
佳
绝
。
雕
槛
外
,
一
树
安
榴
,
红
神
嵰
山
雪
。
最
忆
昆
池
,
龙
舟
夺
锦
,
画
鼓
如
雷
敲
彻
。
此
日
未
央
行
殿
,
墨
拓
钟
葵
高
揭
。
玉
窗
晚
,
剩
珠
帘
半
卷
,
纤
纤
娥
月
。
节日
夏
写景
写物
怀旧
情感
佳节
端午节
怀乡
赞颂
场景
译文
喧闹的黄莺歌声停歇了。小麦又迎来了秋天的丰收,圆润的果实也即将成熟。
彩色的剪纸和罗绉,还有绫制的猛虎,都被精心地排列在钗符之中。
欢声笑语中,谢家的儿女们亲手制作了绣带和香囊。
衣袖轻摆,白团扇下,清风吹过。这是多么美妙绝伦的场景啊!
在雕刻精美的栏杆外面,一棵石榴树静静地矗立,它的果实红得像嵰山之雪。
最让人回忆的是昆池边的龙舟竞赛,人们争相夺取锦旗,画鼓声如雷鸣般响彻天际。
在此日之前,皇帝还未出行巡游,宫殿的钟声高鸣,墨迹拓印在钟上。
夜晚降临,玉窗旁的珠帘半卷,明月如纤纤细手般高悬。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以流莺的歌声渐息开篇,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小麦送秋,脆圆迎节"形象地描述了麦粒饱满,庆祝端午的到来。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彩剪罗睺"、"绫黏猛虎"以及"钗符"等端午节的传统装饰,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词中提到"谢家儿女"欢聚一堂,亲手制作绣带香囊,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节日的欢乐。"翠袖"轻摇,"白团扇"下清风徐来,更显夏日的清凉宜人。接着,词人笔触转向户外,"雕槛外"的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与"红神嵰山雪"相映成趣,烘托出节日的喜庆色彩。"昆池"和"龙舟夺锦"的场景,让人想起端午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画鼓如雷敲彻"更是生动描绘了比赛的激烈和欢快。然而,词人并未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还提到了"此日未央",暗示时光匆匆,未及在宫中度过盛大的庆典。最后,词以"墨拓钟葵高揭"的细节收尾,展现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而"玉窗晚,剩珠帘半卷,纤纤娥月"则以月夜的静谧,为全词画上了一抹淡淡的诗意。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风俗与情感,既有节日的热闹,又有个人的思绪,展现了词人的独特感受。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抛球乐
宋·柳永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争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元夕前一日侍大人邀胡孝辕德州姚孟承山人小集得文字
明末清初·彭孙贻
张镫高馆漏稀闻,萝薜簪缨对隐君。照席何人怀似月,生风四座客如云。刻残银烛催花落,禁启金吾识夜分。尽醉莫教愁坠舄,尚容进履挹馀芬。
芍药诗(其三)
宋·王禹偁
满院匀开似赤城,帝乡齐点上元灯。感伤纶阁多情客,珍重维扬好事僧。酌处酒杯深蘸甲,折来花朵细含棱。老郎为郡辜朝寄,除却吟诗百不能。
扫花游·元夕同秋岳作于无外邸中用周美成韵
明末清初·龚鼎孳
绛霞万叠,照曲巷斜栏,黛峰横楚。远香几缕。衬金虫紫凤,雅歌妙舞。一带银纱,若雾琼梅散雨。踏花去。问取玉人,春色来处。人醉花不许。又走马星桥,翠钿争路。画堂列俎。趁芳宵好客.....
夜合花
宋·高观国
斑驳云开,濛松雨过,海棠花外寒轻。湖山翠暖,东风正要新晴。又唤醒,旧游情。记年时、今日清明。隔花阴浅,香随笑语,特地逢迎。人生好景难并。依旧秋千巷陌,花月蓬瀛。春衫抖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