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卿
将
之
广
东
招
同
诸
子
集
于
其
家
次
何
氏
山
林
十
首
(
其
二
)
竟
与
红
尘
隔
,
村
居
事
事
清
。
秋
田
逢
旅
雁
,
春
树
息
流
莺
。
一
姓
多
羊
酒
,
千
家
足
豆
羹
。
闲
时
问
耕
敛
,
都
吏
不
须
行
。
写景
田园
春景
抒情
民谣
山水
咏物
秋天
村居生活
译文
1、竟与红尘隔绝,村里的生活清静自在。
2、在秋天的田地里遇见旅行的雁群,春日的树木间听到流莺的鸣叫。
3、一个姓氏的家族中,羊和酒都很多;千家万户都足够自给自足,有足够的豆类和羹汤。
4、闲暇时询问耕作与收获的情况,都不需要地方官吏来管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竟与红尘隔”一句,表达了远离喧嚣尘世的隐逸之感。接着,“村居事事清”则直接点明了乡村环境的清新与纯净。“秋田逢旅雁,春树息流莺。”这两句运用了季节变换的意象,秋日里雁群南飞,春日里黄莺栖息在绿树间,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一姓多羊酒,千家足豆羹。”这里通过“羊酒”和“豆羹”,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淳朴与富足。羊酒代表了丰盛的宴饮,豆羹则是日常的简单美食,两者并存,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满足感。最后,“闲时问耕敛,都吏不须行。”这两句描绘了村民在农闲时询问耕作与收获的情况,而官府的官员无需频繁来访,强调了乡村社会的自治与和谐,以及村民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满足与自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远离尘嚣、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范当世
187首
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登城二首(其二)
宋·张耒
绿野望不极,登临引兴长。凭高延泽国,搔首对风光。乍出莺贪柳,新归燕拣梁。欣欣物华好,吾亦引清觞。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