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抒情
春天
哲理
友情
兰蕙赞美

译文

我愿意追随春天的阳光和煦,不愿意像秋天的草那样逐渐枯萎。
时光转眼即逝,为什么我还要为忧愁和悲伤烦恼呢?
兰花和蕙草生长在深深的树林里,时常被清晨的露水滋润。
它们的清香随着春风飘散,我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仰慕高尚的品德,拄着藜杖前往追随它。
树林太深了,看不见前方的路,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相遇。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以及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首句“愿随春阳和,不随秋草萎”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和煦,而不是像秋天的枯草那样萎靡不振。这两者分别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与衰败,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积极向上态度的肯定。接着“光阴瞬息耳,忧悲亦何为”则是一种哲学反思,指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使得人的忧伤和悲哀变得毫无意义。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在劝诫自己要有超脱红尘的境界。“兰蕙生深林,时有朝露滋”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景象,其中“兰蕙”指的是兰花和蕙草,这两者都是古代文人常用来比喻高洁品格的植物。它们生长在深林之中,不为尘世所染,偶尔受到朝露的滋润,象征着诗人的高洁自持以及对纯净生活的向往。“清香随春风,邈若有所思”则是说兰蕙散发的清香随着春天的微风飘逸,似乎带有一种遥远而深沉的思想。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我亦慕明德,杖藜往从之”表露了诗人的道德追求。他自诩为慕道德之人,愿意像古代圣贤那样,用手杖拂去障碍,追随道德的光辉。最后“林深不可见,相遇终有时”则是一种对未来美好遭遇的期待。虽然现在在这个深邃的森林中难以望见彼此,但诗人相信总有一天能够相逢。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追求高洁品格、超越世俗纷扰以及对未来美好遭遇的期待。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