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次
前
韵
四
首
(
其
三
)
野
鹤
应
疑
凫
雁
苦
,
夏
虫
未
惯
雪
霜
寒
。
隐
居
颜
氏
终
安
巷
,
垂
钓
严
生
自
有
滩
。
破
宅
不
归
尘
可
扫
,
下
田
初
种
水
应
漫
。
退
耕
尚
作
悠
悠
语
,
拙
宦
犹
须
步
步
看
。
写景抒情
哲理
隐居
田园
季节
夏天
动作
垂钓
怀旧
译文
野鹤应当疑惑凫雁所受的苦难,夏虫未曾习惯雪霜的严寒。
颜氏隐居在安巷,严子垂钓自有滩头。
破旧的住宅虽不归尘土,但清扫起来也毫不费力;初耕的下田里,水应当是满满的。
退耕之后的生活依然悠然自得,拙于做官却仍需步步谨慎。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再次前韵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人以野鹤和夏虫为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环境的厌倦。他提到野鹤可能会疑惑为何鸭雁要承受辛苦,而夏天的虫子无法适应冬天的雪霜寒冷。诗人以颜回和严光两位历史上的隐士为例,他们选择在简陋的巷中安居和独自垂钓,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诗中“破宅不归尘可扫,下田初种水应漫”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场景,即使破旧的住所也不妨碍内心的清净,初春耕种时水面可能还会泛滥,但这正是自然的生动写照。最后两句,“退耕尚作悠悠语,拙宦犹须步步看”,表达了诗人虽然已经退隐但仍保持谨慎态度,每一步都深思熟虑,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对仕途的淡然。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寓言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以及对世事的洞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情怀。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村居四首(其二)
元末明初·王冕
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云开山满座,雨过草平阑。古意琴三叠,清风竹万竿。养生无别具,壁上破瓢箪。
行视别业禾稼作
明·孙宜
徇禄返尘轨,卧疴遂幽坰。为圃竟不习,学稼鲜所明。薄田委僮仆,懒性谢经营。春阳始云改,夏序亦以征。辍翰越城栖,振衣事郊行。既畅景物丽,复感禾黍盈。云叶被畛秀,风花覆阡平。修.....
刈麦行
清·了亮
来牟异地谷,种之在秋时。历冬复历春,刈当仲夏期。雨雪傥不足,荒芜致农悲。今年尚丰稔,始得疗岩饥。田家贵勤俭,天公不我欺。
偈颂七十六首(其二十六)
宋·释师观
年去年来年年事,日来日往日日新。木人抚掌呵呵笑,一段风光画不成。见便见,莫沈吟。楼上已吹新岁角,堂前犹点旧年灯。
游灵隐寺
宋·程公许
夙好在岩壑,强持缚缨簪。野性当奈何,惝恍如惊麇。京华百万家,??瓦叠鳞。海气荡烦暑,作威凌轹人。湖山招我来,九里松风清。稽首灵鹫山,西瞻目若营。云何一峰碧,飞来如羽轻。俗.....
次韵久雨甲子日喜晴之作
宋·晁说之
愁霖开霁忽今朝,摩抚为鱼鳞甲消。灶下黾蛙归枉渚,檐边云雾起丛霄。已惊病眼能明朗,更喜新诗慰寂寥。莫把阴晴论甲子,请从根本问黎苗。
次牟德范客中即事
宋·周密
华胥槐国梦中名,钟鼎山林孰重轻。争似东皋新雨足,短秧微月听蛙声。
临江仙(其三)
清末近现代初·程颂万
海气着衣能祓暑,玉骢嘶过铜街。绿窗朱户胜蓬莱。夫容开画帧,香影暂徘徊。黄雨满城人中酒,玉盘新荐杨梅。流年不换旧情怀。炉烟如我瘦,辛苦未成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