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写
真
李
道
士
君
不
见
景
灵
六
殿
图
功
臣
,
进
贤
大
羽
东
西
陈
。
能
令
将
相
长
在
世
,
自
古
独
有
曹
将
军
。
嵩
高
李
师
掉
头
笑
,
自
言
弄
笔
通
前
身
。
百
年
遗
像
谁
复
识
,
满
朝
冠
剑
多
伟
人
。
据
鞍
一
见
心
有
得
,
临
窗
相
对
疑
通
神
。
十
年
江
海
须
半
脱
,
归
来
俯
仰
惭
簪
绅
。
一
挥
七
尺
倚
墙
立
,
客
来
顾
我
诚
似
君
。
金
章
紫
绶
本
非
有
,
绿
蓑
黄
箬
甘
长
贫
。
如
何
画
作
白
衣
老
,
置
之
茅
屋
全
吾
真
。
人物
画技
感叹生活
人生哲理
表达自然情感
写人赞颂
译文
你没有看到景灵六殿中描绘的功臣图吗?在进贤殿的大殿中,他们的画像东西陈列。
只有曹将军能令将相永远长存于世,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嵩高的李师(可能是指某位画家)摇头笑着,自言自语说他的画笔是通灵的,由他的前身传下。
谁还认得那百年的遗像?满朝的官员们都以伟人为榜样。
看到那画作,仿佛画中的人骑在马上就能有所领悟,与窗前的画作相对时,仿佛能与之沟通神灵。
十年的江湖生涯使他有些苍老,归来后俯仰之间对朝冠簪缨之士感到愧疚。
一笔挥就,七尺之画依墙而立,客人来时看我都像是在看那画作中的君王。
虽无金章紫绶(古代官印和官服的颜色,象征官职)的荣耀,但穿着绿色草编和黄色麻布衣的生活也甘之如饴。
为什么你要画我成为白衣老者呢?将我置于茅屋之中,才更显我真性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赠写真李道士》,诗人以景灵殿功臣图象开篇,引出对李道士画像技艺的赞叹。他称赞李道士能够通过画笔使将相的形象仿佛长存世间,特别是曹将军的形象尤为生动。接着,诗人提到李道士自比唐代的嵩高李师,表示自己对绘画的造诣深得其精髓,连满朝文武都为之倾倒。诗人感慨自己在江海漂泊多年,如今回归,面对李道士的画像,感到惭愧不如。他赞赏李道士即使身着简朴,仍坚守艺术追求,宁愿过清贫生活,保持真我。最后,诗人不解为何李道士将自己画成一位白衣老者,置于茅屋之中,这正是他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整首诗通过赞美李道士的画技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艺术纯粹性的推崇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深思。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