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
驿
驿
民谣
写事
抒怀
写景
抒情
哲理
怀古
边塞
战争

译文

渡过浮桥,黄河流淌,波涛汹涌如翻云。
巨大的船只靠着纤细的绳索牵引,用巨大的木头支撑着船身,仿佛连接着彩虹。
驻守在河边的老兵多次叹息,对过往的行人说,他们的眼泪沾湿了衣襟。
去年为了造桥耗尽了民力,今年桥建成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只担心桥梁经常损坏需要维修,不断的征召和劳役使人们困苦不堪。
上个月南方的天使(可能是官员)来到这里,想要让这里的人以此桥夸耀他们的雄伟。
然而不久后,层层冰霜覆盖了河流,使得桥梁在半夜被摧毁。
当时的人们在白马津渡过河时,不得不骑马或步行上船。
如今我们缓缓骑着马,扬起马鞭返回,笑着指挥着大船指明归路。
只希望河神能保持河流的平静,这座桥能不断,像漂浮的船一样永远存在。
将来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谁还会担心没有船只可以旅行呢?
恰巧看到黎阳山下的驿站,驿站的墙壁破败,龟趺石从墙壁中露出。
那座丰碑上的大字仿佛天成一般写的是“桥”字,这还是宣和时期的宰相所写。

赏析

这首宋代诗人周麟之所作的《中原民谣·渡浮桥》描绘了浮桥的壮观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现实。首句“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展现了黄河水势汹涌,浮桥如在波涛中起伏的壮丽画面。接下来的诗句“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运用比喻,形容船只众多,桥身犹如彩虹横跨河流。诗中表达了对戍守边河的老兵们的同情,“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他们目睹桥梁频繁损坏,劳役繁重,不禁感慨落泪。诗人借南朝使者来访,欲夸耀桥梁之事,暗示了官府的虚荣与民众的苦难,“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形象地描绘了浮桥在恶劣天气下的脆弱。诗人感叹过去人们不得不冒着严寒骑马过桥,而今则轻松返回,“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对比之中揭示了生活的改善。最后,诗人祈愿河神保佑桥梁平安,希望它能长久存在,成为后人过河的保障,“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结尾部分,诗人提及黎阳山下的驿站,一座由宣和年间宰相亲笔题字的丰碑,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整首诗通过浮桥的兴衰,寓言了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周麟之

177首
一说江宁人。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左传》引周谚
先秦·无名氏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满江红·东阿道中
明·俞彦
荏苒征途,马首外、黄埃飞灭。渐初夏、麦寒西陇,草熏南陌。平楚澹烟迷云鹜,乱山落照闻啼鴂。只玉骢、飘泊未归来,心慵怯。名与利,多生劫。劳和恨,他生业。怕镜中不似、去家时节。.....
感皇恩·丐祠居射村作
宋·胡舜陟
乞得梦中身,归栖云水。始觉精神自家底。峭帆轻棹,时与白鸥游戏。畏途都不管,风波起。光景如梭,人生浮脆。百岁何妨尽沈醉。卧龙多事,谩说三分奇计。算来争似我,长昏睡。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