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山水
写物
植物
动物
情感
秋天
秋节
赞美
落叶

译文

此竹生长已一年,昼夜皆能听清雅笛声。
根部蕴含着故土的滋养,叶间仿佛与溪边云雾相接。
野鹤眺望远方景象,庭院之花笑而不群,独树一帜。
待到落叶纷飞后,方显其卓尔不群,与其他树木区别开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以及对孤独生活的喜爱和超脱尘世的淡然。"得地已经岁,清音昼夜闻" 表明诗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居住了一段时间,可以随时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的“清音”可能是指自然界中的声音,如溪水流动声、鸟鸣声等。"根涵旧山土,叶间近溪云" 描写了小松的生长环境,其根部深入古老的山土,而枝叶间则与附近的溪流和浮动的云朵相伴,这些都强化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情感。"野鹤望长远,庭花笑不群"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操。野鹤孤独而自由,望向远方,象征着诗人超脱红尘的志趣;庭前的花朵则在笑谈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里的“不群”意味着诗人并不追求世俗的繁华,而是享受孤独生活中的自在。"须知摇落后,众木始能分" 这句话通常被解读为只有等到树叶摇落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区分每一棵树。这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隐喻为人生的哲理——只有经历过风霜和考验,人才会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孤寂生活的向往。

王贞白

86首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猜您喜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烟雨楼(其一)
宋·郑侠
层梯叠构倚穹苍,烟雨江山见渺茫。人是神仙来镇守,物随时节亦循良。静铺紫翠资吟兴,时作霏微助岁穰。岂比啼猩兼啸鬼,浪将愁恨向潇湘。
江行俳体十二首(其八)
明·钟惺
小聚星晨屡断连,山椒一缕露人烟。土音偏不移鸡犬,市暨通行杂钞钱。泽国火耕兼水耨,霜林枣地接枫天。时艰夜禁明书楔,拨剌更更响钓船。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东溪精舍杂咏为吴中美作
明·王恭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盘石垂萝密更偏,黄精潭上写冰弦。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知。谁知鲁中叟,发彼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