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写景
山水
抒情
赞美
佳景
季节
夏天
楼阁

译文

湖中翻滚的波浪无穷无尽,波光粼粼地跃上石坡。
风吹过山峦依旧叠嶂,云涌起时更显层层波澜。
游人拄杖穿行在青翠的山螺之中,僧人的房间被藤萝所封锁。
高楼矗立承接日月之光,小窗却能容纳山河之景。
梅花提前带来了春天的约定,松树的声音仿佛在和唱着歌。
邀请了像谢朓一样的人才来相聚,结下了与维摩一样的深厚情谊。
诗篇创作尚未完成,举杯畅饮的兴致如何我们尚不清楚。
在多次的诗社聚会中,优美的景色总是更多出现。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幽静的山水画卷。首联“不尽湖中浪,翻光上石坡”,以动态的湖浪与静态的石坡形成对比,展现出湖面的广阔与山石的坚实,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动且静的美感。颔联“风过仍叠巘,云涌更层波”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风吹过山峦,云涌动于水面,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颈联“客杖穿螺黛,僧房锁薜萝”则转向对人的活动与环境的融合,通过“客杖”与“僧房”的描写,展现了人在自然中的存在感,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螺黛形容山色之深邃,薜萝则是山间植被的象征,两者结合,既表现了山林的幽静,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尾联“楼高衔日月,窗小纳山河”将视角提升至更高层次,通过“楼高”与“窗小”的对比,展现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同时也寓意着从高处俯瞰世界,更能领略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最后,“梅信先伸约,松声欲和歌”以梅花与松树的意象,预示着春的到来与生命的坚韧,而“招携同谢朓,结契及维摩”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者共享这份美景与诗意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邹志伊

3首
又字洛南,一桂子。乾隆九年举人。画得家传,尝结蓉湖诗社。著有《蠹余存稿。》

猜您喜欢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宴交代权赣州孙提刑致语口号(其一)
宋·文天祥
麾节东南会一堂,兰亭昨日记流觞。六丝星度银潢影,五綵春浮玉翠香。院柳旧云怀燕语,野华新雨挹虹光。凤池对秉他年事,伫看天街接佩珰。
公事后禁门三首(其一)
明·蔡羽
龙輴金铺丽,蜚廉贝阙县。燕藏朱户网,花隔绮疏烟。刻漏虚银箭,宫槐积翠钱。瑶台夜夜月,不复妒婵娟。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与啸麓谈鄮山阿育王寺之胜啸麓为之神往有诗余更和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劳生念念馀尘土,笑口为君说鄮山。睡起随参香殿上,饭馀无事古松间。寒宵雪密茶初熟,精舍兰开衲未还。无用苓蔘治幽痗,深心回向一开颜。
夏日题桐庐杨明府纳凉山斋
唐·皎然
陶家无炎暑,自有林中峰。席上落山影,桐梢回水容。放怀凉风至,缓步清阴重。何事亲堆案,犹多高世踪。
鹧鸪天五首(其三)
清·李慈铭
夏里山阴总是秋,清凉五月足勾留。乱蝉古木多藏寺,曲水修篁半结楼。村落静,野塘幽,藕花多处便停舟。披衿别人风前思,闲向桑阴看饲牛。
题二树山人画双角石
清·王衍梅
横峰侧岭巧相兼,唤取鸦叉展画帘。南渡关山惭一角,北台风雪看双尖。梁家婢可明珠换,讲舍儿须锦髻添。诗老凋零余墨在,梅花僧印尚红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