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山水
田园
地点
自然物象
植物
苔藓
季节
夏天
山水景色

译文

山间小馆精致清凉,翠绿的水滴滴落。风声和泉水的声音环绕着岩石前的石头。
池台和竹树已经历过多年,但词人的笔下仍然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影子。
划破云根的苔藓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赏析

这首《天仙子·韵石山房》由清代诗人萧恒贞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山间景致。“山馆玲珑凉翠滴”,开篇便以“玲珑”二字形容山中小屋的精致与雅致,加之“凉翠滴”三字,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清凉与生机,更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绿意与清新。这样的起句,既勾勒出空间的特色,又为全诗营造了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围。“风泉韵绕岩前石”,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观。风吹过泉水,发出悦耳的声音,在岩石周围回荡,形成一种和谐的旋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元素赋予情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池台竹树几经年,何处觅。词人笔”,这一句则转而思考时间的流逝与艺术的传承。池塘、亭台、竹林、树木,这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景物,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然而,在这变迁之中,词人之笔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记录了历史,也传递了情感。这里的“词人笔”,不仅指具体的文学作品,更象征着文化传承的力量。“划破云根苔藓迹”,最后以“划破”二字,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笔触的穿透力,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穿透了云层,触及到苔藓覆盖的岩石,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艺术创作力量的赞美,强调了文字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留下永恒的痕迹。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探讨了艺术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猜您喜欢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和江民表韵
宋·陈瓘
传老东山水上浮,玄沙六月雪重裘。旧来消息今何在,千里桐江月满楼。
嘉义八景诗
清·林启东
峻岭高峰画不成,一湖光景许澄清。风来竹院浑忘暑,月满梅村分外明。疏影浅深宜晚照,暗香浓淡爱新晴。楼台近水欣先得,此处清辉恰与争。
白秀才小扇景
明·王越
水云堆里小楼台,石径无尘长绿苔。何处幽人特相访,两舟撑入柳阴来。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
宋·苏辙
欲就阳崖暖,新开石磴斜。谁言太守宅,自是野人家。燕坐收心鉴,冥观阅界沙。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破闷时寻鹤,呼眠亦任鸦。喜.....
山中呈聂心远诸客(其二)
宋·文天祥
黄叶婆娑上钓舟,唤回旧梦到江流。多情政自怜樯燕,两鬓终当付野鸥。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朔风昨夜吹沙急,早觉寒声战玉楼。
题云村笠雨图
明·陈鉴(用明)
龙眠画里原曾识,天只峰前得载看。采药归来春雨歇,苍厓照影夕阳寒。
昼夜乐·同郁彝斋鼎钟、施可斋英兄莲舫集金沙港赏荷
清·黄燮清
游人合是风吹聚。共领略、林泉趣。四围山色飞来,都被酒杯承去。水外烟痕烟外树。衬数点、画中楼宇。随意放中流,好寻他鸥鹭。木兰船系垂杨渡。正红衣、隔秋浦。两般酒气花香,别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