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中
岩
上
岩
欲
倚
天
,
下
岩
欲
拔
地
。
中
岩
尤
突
兀
,
横
插
两
崖
际
。
溪
泉
直
复
纡
,
流
韵
幽
以
邃
。
苍
藤
仗
老
树
,
近
绿
将
日
蔽
。
咳
唾
有
猿
惊
,
拍
手
观
鱼
戏
。
钟
磬
度
杳
冥
,
断
续
出
烟
寺
。
山
奇
赤
亦
古
,
径
僻
罕
人
至
。
吾
慕
苏
髯
公
,
千
载
见
遗
字
。
赤
壁
走
龙
蛇
,
不
随
风
雨
替
。
探
奇
兴
不
穷
,
访
古
性
所
嗜
。
回
首
觅
归
途
,
谷
口
白
云
闭
。
写景
山水
咏物
怀古
抒情
探奇
访古
地点
译文
上方的岩石似乎要靠着天,下方的岩石似乎从地里拔起。
中间的岩石特别突兀,横在两座山崖之间。
溪水直流再弯曲,流水的声音幽深而静远。
老树上长着苍劲的藤条,绿色的树叶几乎遮蔽了天空。
我咳嗽吐痰时惊动了山中的猿猴,拍手时引来了鱼儿观看嬉戏。
钟磬的声音在幽深之处回荡,时断时续地从寺庙的烟雾中传出。
这里山奇古朴,小路偏僻很少有人来到。
我仰慕苏髯公,千年来他留下的字迹仍然可见。
赤壁上的龙蛇形象,不随风雨的改变而消失。
探索奇景的兴致无穷无尽,喜欢访问古迹是人的天性。
回头寻找归途时,山谷口被白云遮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中岩的所见所感。首句“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展现了中岩的险峻气势,仿佛与天地相连。接下来,“中岩尤突兀,横插两崖际”进一步刻画了岩石的奇特形状和位置。溪水的特点被描述为“溪泉直复纡,流韵幽以邃”,既笔直又曲折,流淌的声音深沉而幽静。沿途的自然景色也富有生机,“苍藤仗老树,近绿将日蔽”,藤蔓缠绕的老树与翠绿的植被交织,形成了一片宁静的绿色世界。诗人与自然互动,甚至能听到“咳唾有猿惊,拍手观鱼戏”,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远处的寺庙钟磬声“度杳冥,断续出烟寺”,增添了神秘的氛围。诗人对历史的敬仰表现在“吾慕苏髯公,千载见遗字”,感叹苏东坡的遗迹犹在。赤壁的壮丽景色“赤壁走龙蛇,不随风雨替”,更是激发了诗人探索的兴致。最后,诗人“探奇兴不穷,访古性所嗜”,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自然奇观的热爱。然而,“回首觅归途,谷口白云闭”,暗示了旅程即将结束,山谷间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离别之情。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深厚人文情怀的佳作。
彭端淑
2首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