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甲
竞
渡
古
潭
苍
苍
照
毛
发
,
龙
藏
水
心
波
色
活
。
风
雷
如
在
石
壁
下
,
有
时
云
雨
何
仓
卒
。
今
年
天
旱
百
昌
死
,
神
物
亦
恐
俱
埋
没
。
南
人
厌
龙
抱
珠
睡
,
骈
舟
伐
鼓
探
龙
窟
。
皆
言
龙
惊
当
上
天
,
九
河
翻
雨
石
涌
泉
。
君
不
见
朝
来
积
水
上
,
鱼
鳖
死
尽
龙
安
眠
。
山水
抒情
咏物
夏旱的
译文
古潭深邃苍茫,映照着人的毛发,龙藏身在水心,水波颜色鲜活。
风雷仿佛在石壁下轰鸣,有时云雨来得多么仓促。
今年大旱,百物凋零,连神灵生物也恐怕被埋没。
南方人因龙抱着珠宝而睡而感到厌倦,纷纷组织船只和乐队前往龙居住的水晶洞穴。
都说龙受到惊吓会飞升上天,九条河的河水翻腾,石头上涌泉水喷涌。
你没有看到早晨积水消退后的情况吗?鱼鳖都死了,只有龙安睡在那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赤甲竞渡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水中的神秘与龙的威严。开篇“古潭苍苍照毛发”,以古潭的深邃映照出人的形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接着,“龙藏水心波色活”一句,将龙的形象与水的动态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随后,“风雷如在石壁下,有时云雨何仓卒”两句,通过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进一步渲染了水下的神秘感。“今年天旱百昌死,神物亦恐俱埋没”表达了对干旱天气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龙作为神物可能受到的影响。“南人厌龙抱珠睡,骈舟伐鼓探龙窟”则描绘了人们为了寻找龙的踪迹,不惜冒险的行为,体现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皆言龙惊当上天,九河翻雨石涌泉”通过传说中的龙飞天、降雨等现象,展现了龙的神奇力量。最后,“君不见朝来积水上,鱼鳖死尽龙安眠”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龙在平静的早晨享受安宁的状态,与前文的紧张气氛形成对比,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赤甲竞渡的壮观场面,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刘攽
1268首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