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怀古言志
禅理哲理
赞美
友情
思乡
山水

译文

高僧赠我七言诗,使我心中尘念顿消,眉头舒展。
他的才情秀美如谷中的花儿吸引着太阳,清新如同潭底倒映的月亮圆润明亮。
应当观照佛法的大千世界,就像那莲花有着千片叶子,我愿折取人间的一枝桂冠献给他。
这十多年来,我在秦吴漂泊,因此错过了与高僧相识的机会,对此我仍然感到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名为《和禅月大师见赠》。诗中描述了一位高僧的风范与修养,以及诗人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向往。"顿豁尘心展白眉" 这句话表达了在佛法的洗礼下,内心的尘埃得以清除,心境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秀似谷中花媚日" 用鲜美的自然景象比喻高僧之德,"清如潭底月圆时" 则形容其心灵的澄净与和谐。"应观法界莲千叶" 这里借用佛教中的莲花来比喻佛法的美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净与高洁。"肯折人间桂一枝" 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两句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表示了诗人漂泊多年的感慨以及对未能早遇到高僧教诲的遗憾。这里的“秦吴”指的是古代的地名,借以表示长时间的流浪。而“因循犹恨识师迟”则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懊恼之情,因为没有及时遇到导师而导致了精神上的缺失。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罗隐对于佛法的赞美,也透露出他个人的修行之路和对知识、智慧的追求。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
宋·林季仲
行步敧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雩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
袁守范君擢宪副九江赠以是诗
明·严嵩
歌襦棠郡留遗爱,建节霜台拜宠荣。此去威名庐岳重,向来风节秀江清。春城祖席维征骑,晓驿楼船动水程。别后相思何处所,烟消湓浦暮潮平。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