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梦的描述
自然景物
怀旧情感
哲理性歌

译文

梦中见到一丛桂花开放,香气笼罩着数亩之地。
黄色的花粒比豆子还要肥硕,苍劲的树枝大得如同人的胳膊。
我一笑之后开怀畅饮,折起书信邀请诗友。
突然醒悟我身在燕城,老桂树从何而来呢?
我用手急忙地抚摸,验证这究竟是不是真的花。
我觉得这花不像花,不清楚这手是不是我的手。
一场梦让我感到迷茫混乱,真假谁能分辨清楚呢?
不仅仅是夜晚会梦到花,白天也有柳树生长。
这种事实难以理解,试问那位逍遥自在的老者。

赏析

这首《梦花》由明代诗人袁宗道所作,通过梦境中的奇遇,探讨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首句“梦中丛桂开”,描绘了一幅在梦中,桂花丛中绽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氛围。接着,“香荫笼数亩”进一步渲染了梦境的浓郁香气和广阔空间感,仿佛置身于一片被桂花香气笼罩的广阔天地之中。“黄粒肥于豆,苍枝大如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桂花的果实与豆子、枝干与人的手臂进行比较,既展现了桂花果实的丰盈与枝干的粗壮,也暗示了梦境中的事物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一笑开清樽,折柬邀诗友”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共享美酒、吟诗作对的场景,体现了梦境中的欢愉与诗意。然而,“忽悟客燕城,老桂何从有”一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异乡,而梦中的老桂树似乎无处寻觅,引发对梦境真实性的质疑。“以手急扪摸,验是真花否”表现了诗人试图通过触摸来验证梦境的真实性,但最终却陷入了自我辨识的困惑之中。“颇觉花非花,不悟手非手”表达了对自我身份和现实世界的怀疑,暗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一梦杂惺迷,真妄谁能剖”总结了梦境的混沌与迷惑,提出了对梦境与现实真假难以分辨的感慨。“岂惟夜梦花,亦有昼生柳”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主题,指出不仅夜晚的梦境中会出现奇异景象,白天也可能产生类似的真实错觉或幻象。最后,“此事实难知,试问逍遥叟”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无奈与寻求解答的愿望,将问题留给智慧的“逍遥叟”,暗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思考。整首诗通过梦境的描述,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情感体验、哲学思考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虚幻、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与反思。

袁宗道

251首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