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花
梦
中
丛
桂
开
,
香
荫
笼
数
亩
。
黄
粒
肥
于
豆
,
苍
枝
大
如
肘
。
一
笑
开
清
樽
,
折
柬
邀
诗
友
。
忽
悟
客
燕
城
,
老
桂
何
从
有
。
以
手
急
扪
摸
,
验
是
真
花
否
。
颇
觉
花
非
花
,
不
悟
手
非
手
。
一
梦
杂
惺
迷
,
真
妄
谁
能
剖
。
岂
惟
夜
梦
花
,
亦
有
昼
生
柳
。
此
事
实
难
知
,
试
问
逍
遥
叟
。
写景
梦的描述
自然景物
怀旧情感
哲理性歌
译文
梦中见到一丛桂花开放,香气笼罩着数亩之地。
黄色的花粒比豆子还要肥硕,苍劲的树枝大得如同人的胳膊。
我一笑之后开怀畅饮,折起书信邀请诗友。
突然醒悟我身在燕城,老桂树从何而来呢?
我用手急忙地抚摸,验证这究竟是不是真的花。
我觉得这花不像花,不清楚这手是不是我的手。
一场梦让我感到迷茫混乱,真假谁能分辨清楚呢?
不仅仅是夜晚会梦到花,白天也有柳树生长。
这种事实难以理解,试问那位逍遥自在的老者。
赏析
这首《梦花》由明代诗人袁宗道所作,通过梦境中的奇遇,探讨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首句“梦中丛桂开”,描绘了一幅在梦中,桂花丛中绽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氛围。接着,“香荫笼数亩”进一步渲染了梦境的浓郁香气和广阔空间感,仿佛置身于一片被桂花香气笼罩的广阔天地之中。“黄粒肥于豆,苍枝大如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桂花的果实与豆子、枝干与人的手臂进行比较,既展现了桂花果实的丰盈与枝干的粗壮,也暗示了梦境中的事物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一笑开清樽,折柬邀诗友”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共享美酒、吟诗作对的场景,体现了梦境中的欢愉与诗意。然而,“忽悟客燕城,老桂何从有”一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异乡,而梦中的老桂树似乎无处寻觅,引发对梦境真实性的质疑。“以手急扪摸,验是真花否”表现了诗人试图通过触摸来验证梦境的真实性,但最终却陷入了自我辨识的困惑之中。“颇觉花非花,不悟手非手”表达了对自我身份和现实世界的怀疑,暗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一梦杂惺迷,真妄谁能剖”总结了梦境的混沌与迷惑,提出了对梦境与现实真假难以分辨的感慨。“岂惟夜梦花,亦有昼生柳”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主题,指出不仅夜晚的梦境中会出现奇异景象,白天也可能产生类似的真实错觉或幻象。最后,“此事实难知,试问逍遥叟”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无奈与寻求解答的愿望,将问题留给智慧的“逍遥叟”,暗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思考。整首诗通过梦境的描述,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情感体验、哲学思考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虚幻、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与反思。
袁宗道
251首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猜您喜欢
如梦令
明·叶小鸾
雁唳西风天际。槛外梅花香细。今夜与明朝,试共相看不睡。且睡。且睡。守岁何如别岁。
江馆对雨
唐·王建
鸟声愁雨似秋天,病客思家一向眠。草馆门临广州路,夜闻蛮语小江边。
宿浯溪
宋·沈辽
孤蓬冲雨出湘西,欲向崖间寄一栖。天外月华如有意,故来相伴宿浯溪。
早过淇县
清·查慎行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绝句四首(其一)
宋·陈师道
秋床归卧不缘愁,病与衰谋作老仇。数树直青能尔瘦,一轩残照为谁留。
寄令狐揆二首(其二)
宋·宋祁
紫汉参横宿雾收,烟江南渡怅夷犹。梦中未省能知路,天上何缘许寄愁。岂有文鳞凭远客,枉缘香杜怨芳洲。遥知花艳惊郎目,几曲新诗播郢楼。
宿报恩寺水阁
唐·皮日休
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
岐下寓居见槐花落因寄从事
唐·吴融
才开便落不胜黄,覆著庭莎衬夕阳。只共蝉催双鬓老,可知人已十年忙。晓窗须为吟秋兴,夜枕应教梦帝乡。蜀国马卿看从猎,肯将闲事入凄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