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
写景
梅花
友情
早春季节
离别情绪
植物花卉
伤春情绪

译文

辛夷花热烈地开放着,可是老朋友却迟迟不来。
望着柳树渐渐变绿,我忍住了再折下残梅的冲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早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篇“辛夷花烂开”,这里的“辛夷”指的是樱桃或杏子,"烂开"则形容它们盛放的姿态,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紧接着,“故人殊未来”,诗人通过这个自然画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里的“故人”指的是旧友或亲人,而"殊未来"则是说这些亲人并没有到来与诗人共享这美好的春日。下句“愁看柳渐绿”,诗人心中充满了忧愁,随着柳树渐渐变得更加青翠,这份愁绪也随之加深。这里的“愁看”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而"柳渐绿"则是春天自然界中不可阻挡的生长景象。最后,“忍更折残梅”,诗人在这种心境下,看到那些尚未完全开放的梅花,不禁产生了割舍之痛。这里的“忍更”表达了一种强忍的情感,而"折残梅"则是对美好但又短暂的自然景象的一种留恋。整首诗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以及面对美好而又易逝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

司马光

1260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