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写景抒情
赞美文章
阅读触动情感

译文

佳城(美丽的城市)中树木茂盛,这里藏匿着英灵的踪迹。我很幸运能看见这里的经典作品作为示例。
打开(这里的文章)的时候,还未读到一半,我的双袖已经被泪水打湿。眼前的景象仿佛让我又回到了那个庄严的宫廷。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司马光所作的《读颍公清风集(其三)》。诗中通过对“颍公清风集”的阅读,表达了诗人对颍公英灵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首句“佳城郁郁閟英灵”,描绘了颍公安息之地的庄严肃穆,暗示颍公的英名与精神如同深埋于地下的宝藏,虽已逝去,但其影响深远,不可磨灭。这里的“佳城”指的是墓地或陵寝,而“閟”字则强调了这种隐蔽与静谧,仿佛是对其英灵的一种尊重与保护。次句“幸有文章见典型”,点明了颍公通过他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典范。在古代,文人往往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承思想、道德与文化,颍公也不例外。这句话既是对颍公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品质的高度赞扬。接着,“开卷未终双袖湿”,描述了诗人阅读颍公作品时的感动情景。这里的“开卷”指打开书籍开始阅读,“双袖湿”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被作品中的情感深深触动,以至于泪水盈眶。这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诗人对颍公及其作品的深厚情感。最后,“目前彷佛对渊庭”,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诗人仿佛直接面对着颍公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其深远的影响和教诲。这里的“渊庭”比喻深邃的学问或道德境界,强调了颍公作品的深刻性和对后世的启迪作用。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颍公及其作品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传达了文学作品对于传承文化、启迪人心的重要价值。

司马光

1260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