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山水
抒情
怀古
咏物
梅花
时间
春夜
地点
仓山

译文

渡过溪上的桥,攀爬着岩石台阶,寻找月亮升起的岩顶。
万千竹子玲珑可爱,摇曳着破碎的月亮的影子。
靠着栏杆不停地徘徊,一亭子像戴着的斗笠,算算今夜的时间,更筹的计数需加上闰余。
沏一壶香茶。轻烟在风中飘散,形成细丝,风细而长,飘散在三径之地。
回望那红楼,隐约有一盏灯明亮着。
琼箫吹奏出新的忧愁,梅花落满大地,却感到半臂之上嫩寒初起,力量渐增。

赏析

这首《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由清代诗人袁绶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的雅致画面。首先,诗人以“渡溪桥,攀石蹬”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登山的过程,既展现了行者的艰辛,也预示着即将迎来的美景。接着,“寻月上岩顶”,巧妙地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山顶,暗示了月光将为此次登高之旅增添别样的光彩。“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竹林比作冰轮(月亮)的破碎镜面,形象地表现了月光透过竹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这里通过“低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深深沉醉与感慨。亭子的形象被比喻为“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更筹,古代计时工具,此处借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时光的珍惜与留恋。“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诗人转向对茶香与微风的描写,通过“轻烟”与“风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夜的温柔与静谧。三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处借指小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诗人从自然景观转而关注到远处的建筑,红楼与一灯的对比,既体现了城市的繁华与静谧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最后,诗人以琼箫(美玉制成的笛子)和梅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在春夜中感受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梅花的凋零与初冬的寒冷,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意味。综上所述,《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品茗、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情景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