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秋夜写景
哲理词
写月亮词
赞美词
抒情词
秋天的
咏物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清秋的静谧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这一刻的宁静与纯粹。开篇“清秋夜寂”四字,便设定了整体氛围,给人一种时间似乎凝固的感觉。接下来的“圆蟾素影流空碧,都无一点浮云隔”,则是对月亮和天际的描写。“圆蟾”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其光辉洒落在夜空中,形成一片清澈见底的景致。月亮下,没有任何浮动的云朵来打扰这份宁静,这是对自然界极致平和状态的一种描绘。“河汉光微,星斗淡无色”继续深化了夜空的寂静与幽远,“河汉”指的是银河,而这里的“光微”、“星斗淡无色”,则表明即便是繁星点缀,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映照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日精欲炼须阴魄,更深犹望清宵立”两句,则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表达。在自然界中,太阳(日精)的光芒似乎也需要通过夜晚的黑暗来加以提炼,而诗人却更加向往深邃的夜色之中,寻求心灵的清净。“坎离二物都收得,独步瀛洲,方表大丹力”这两句,则是道家修炼思想的一种体现。这里的“坎离”,在五行学说中分别代表水和火,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象征,而“都收得”则意味着诗人已经掌握了这种对立统一的修炼之法。在道家修炼术语中,“瀛洲”指的是仙境或修炼的高境界,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这个境界之上,以此来展示其内在的修为和力量。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深邃夜景的画面,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表达了对高洁、超脱世俗的追求。

张抡

113首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里居及生卒年均,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