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四
皓
隐
南
岳
,
老
莱
窜
河
滨
。
颜
回
乐
陋
巷
,
许
由
安
贱
贫
。
伯
夷
饿
首
阳
,
天
下
归
其
仁
。
何
患
处
贫
苦
,
但
当
守
明
真
。
怀古
励志
哲理
读书
惜时
译文
1、四皓(四位隐士)隐居在南岳山,老莱则流放到了河滨。
2、颜回乐于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许由安于过贫穷的生活。
3、伯夷饿首阳山(尽管面临饥饿之苦),但他为世人所尊敬的是他的仁慈之心。
4、何需担忧身处贫困,只需保持明晰与真诚,持守道德即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高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比古代四位知名隐者之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向往。诗中的每一句都引用了历史上的隐逸人物,他们或隐居于名山大川,或乐于平凡简单的生活。“四皓隐南岳”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四位高士——东园公、綦子、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为了避免朝廷的诏命而隐居在南岳(今天的衡山)之中。这里象征着对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老莱窜河滨”则是形容东汉时期的老莱子,他选择了居住在河边,过着与世俗隔绝的生活。这两句共同描绘出隐逸者对自然界的依恋和超脱尘世的心态。“颜回乐陋巷”中的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以孝悌闻名,他乐于居住在狭窄小巷,体现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虚荣的人生态度。同样,“许由安贱贫”则描述了古代圣人许由对于清贫的接受与享受。“伯夷饿首阳”中的伯夷兄弟因不愿意在周王朝下做官而选择隐居,最终因为拒绝食用周文王的粮食而饿死于首阳山。这一句表达了对坚守操守、宁死不屈的崇高道德追求。最后,“天下归其仁”说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种高洁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世人向往。而“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则是对全诗主题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表达了无论生活多么困顿,只要坚持内心的纯净与真实,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历史隐逸人物的点描,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保持本真的生命态度。
阮瑀
14首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勉
宋·陆游
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芝房及乳石,日夜躬采掇。飞举固未能,死籍或可脱。那知事大谬,发齿将秃豁。神仙岂弃汝,正坐自迂阔。馀年尚努力,勿待烛见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