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山
火
维
众
山
插
天
险
,
天
半
熊
熊
起
烈
焰
。
火
光
所
触
金
铁
流
,
阳
气
郁
勃
燔
炎
州
。
雪
威
不
到
滕
六
死
,
天
地
长
夏
无
冬
秋
。
或
如
金
釭
挂
天
半
,
烛
龙
衔
烛
照
银
汉
。
或
如
野
烧
横
秋
空
,
天
吹
不
动
海
底
风
。
飞
光
上
腾
影
倒
射
,
万
壑
一
色
作
奇
赤
。
有
时
石
罅
溅
沸
泉
,
一
喷
一
吸
泉
生
烟
。
响
泉
自
喷
火
自
爆
,
火
水
争
穴
互
相
搏
。
生
硝
黑
气
烘
马
牙
,
坐
恐
瀛
台
坤
轴
灼
。
当
年
补
石
天
龃
龉
,
宗
动
掷
下
洪
钧
炉
。
阴
阳
余
炭
煽
未
熄
,
照
见
满
海
红
珊
瑚
。
写景
山水
赞美
咏物
火山
场景
译文
火维地区的众多山峰直插云霄,险峻无比,天空中半腰处熊熊燃烧着烈焰。
烈火所触碰之处,金属一般的物体也似被熔化一般流淌,太阳之气凝聚、喷发,整个炎州被焚烧。
滕六(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雪神)的力量在这里无法施展,让这里永远像夏天一样,没有冬天和秋天。
有时火光像金釭(古代的照明工具)高悬天际,烛龙(传说中口中衔烛以照亮天地的神)所含的烛火照亮了银河。
有时火光又像野外的火烧过秋空一般,然而即便是天吹不动的海底之风也无法将其吹熄。
飞腾的火光向上投射出倒影,万丈山壑都被映照成一种奇异的赤色。
有时,热力会使得岩石缝隙中溅出泉水,这泉水一喷一吸之间就生出了烟雾。
泉水与热力互相喷发、互相碰撞,就像是在争斗一般。
烈火中产生的硝石散发出黑气,犹如马牙一般,人们都担心这火焰会灼热整个大地。
当年似乎天空中的石头和大地产生了摩擦,如同宗动被扔进洪钧炉(传说中用来炼制万物的炉子)中。
火熄之后余下的炭还发出阴阳之气,照耀着整个大海中红珊瑚的生机。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周长庚的《火山》描绘了一幅壮观而奇特的火山景象。首句“火维众山插天险,天半熊熊起烈焰”展现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气势,如同众山之巅燃起了熊熊烈火。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火光所触金铁流,阳气郁勃燔炎州”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的炽热和威力,连金属都会熔化,整个大地仿佛被炙烤。诗人运用比喻,将火山比作“金釭挂天半”和“烛龙衔烛”,象征着明亮且持久的火焰照亮了夜空,又如“野烧横秋空”,形容火势蔓延广阔。火山的喷发还产生了奇特的光影效果,“飞光上腾影倒射,万壑一色作奇赤”。诗中还提及了火山活动带来的其他自然现象,如“石罅溅沸泉”、“响泉自喷火自爆”,以及硝石燃烧产生的黑气和热力,甚至担心这些能量可能对天地造成破坏。最后,诗人回忆起古代补天神话,暗示火山的能量源自天地间巨大的力量,而“阴阳余炭煽未熄”则象征着这种能量的持久不息。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火山的壮观景象,既有自然之力的震撼,又融入了神话传说,展现了诗人对中国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周长庚
12首
同治壬戌举人,官彰化教谕。有《周教谕遗诗》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