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杨
户
部
铃
斋
去
岁
念
民
饥
,
鬓
雪
凋
疏
带
减
围
。
史
册
千
年
循
吏
少
,
江
湖
万
里
散
人
归
。
儿
童
不
信
夷
齐
溷
,
党
论
尝
攻
韩
范
非
。
临
别
祝
公
坚
晚
节
,
受
恩
何
敢
望
留
衣
。
离别
送别
赞颂
抒情
怀古
历史哲理
赞美公仆
译文
去年在铃斋之地,我时刻惦念着百姓饥饿的情景,我的鬓发如雪,疏散着头发,身材也因忧虑而消瘦。
史册上记载的廉洁勤政的官员很少,而我如散人一般,将要游走于江湖万里之间。
现在的儿童不再相信夷齐溷(一种古代的廉洁行为),而党派之争也常常攻击韩范这样的忠良之臣。
在临别之际,我祝愿您能坚守晚节,对于您的恩德,我何敢奢望能像留下衣钵那样留下我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送杨户部》,表达了对友人杨户部的敬意和对其为官生涯的感慨。首句“铃斋去岁念民饥”,描绘了去年杨户部在处理政务时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景,体现了他的仁政之心。接着,“鬓雪凋疏带减围”通过描绘杨户部的外貌变化,暗示他因操劳而显得苍老,但仍然坚守职责。“史册千年循吏少,江湖万里散人归”两句,赞美杨户部是难得的清廉官员,他的品行将被载入史册,而他自己则选择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流露出对他的高尚人格的敬仰。诗人提到“儿童不信夷齐溷”,引用古代贤者伯夷和叔齐的典故,强调杨户部的廉洁自律,连儿童都深感其高洁。“党论尝攻韩范非”一句,暗指杨户部在政治立场上可能遭受过非议,但他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最后,“临别祝公坚晚节,受恩何敢望留衣”表达了诗人对杨户部的临别赠言,祝愿他在晚年保持节操,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敢期望他像古代官员那样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是希望他能以精神上的影响长久留存。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杨户部的描绘,赞扬了他的为官之道和高尚情操,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深敬意。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